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英语功能词的省略作了归纳,可分为六类:(一)冠词的省略,(二)介词的省略,(三)连接词的省略,(四)关系代词的省略,(五)关系副词的省略,(六)小品词“to”的省略。笔者对这些词类的习惯性省略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是其由动词逐渐虚化演变为近指指示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殷商甲骨文时期没有“然”字出现。西周金文时期,“然”的本义为“燃烧”,后来通过假借和虚化的方法新增了代词和连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完善和结合,并且在合用代词“然”的情况中,经过语言的演变,“然”的实词义逐渐消退、虚化,让原本独立的两个词凝固成了一个单一的词汇。  相似文献   

4.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70多个。这种作法没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法体系来考虑问题,因而混淆了介词和非介词的界限。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介词同谓语时意义有明显区别的才算作介词。  相似文献   

5.
对《元曲选》中动词动量词的考察发现:(1)《元曲选》中的“-V”式或“V-V”式中的“-”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的是一种动量关系。(2)同形动量词大量涌现,在使用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结构形式,功能上不仅可作补语,也可作状语。(3)“vV-V”式还没有虚化为“VV”式。  相似文献   

6.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晋语黄河沿岸方言一般有两套以上的指示代词 ,其形式、意义和用法存在细微的差异 ,有比较复杂的变读 ;吴堡、清涧等的“那”、“兀”和“这”并不构成三分关系 ;吴堡、佳县等表性状的“底 /ti 3 3 类词”是近代汉语“底、这底、兀底 /那底”演化的结果 ,其中的“兀”可能来源于“阿堵”的“阿”并同“个”属于同源成分  相似文献   

7.
代词、语气词的词义不象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具体、实在,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的办法直接造字去记录,除了少数的几个用形声的办法造字外,绝大多数是假借来的.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能做代词用的“字”,也往往能用作语气词,或者能用作副词、连词.是这些“字” 分别被假借为代词、语气同或副词、连词呢、还是这些既可用作代词的“字”与又可同时用作语气词、副词、连词的“字” 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相似文献   

8.
    
[者]代词“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不能单独运用,必须同其他词、词组组成名词性词组,才能起代词作用,充当句子成分。1.同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事物。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可译为“……人(事、时、地)”、“…的”。《论语·雍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说:“力量不足的人,走到中途才停止,现在你却自己停止不前。”(画:截止。)《孟子·梁惠王上》: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相似文献   

9.
“此其……”句式是古汉语常见的句式之一,学界大都以为“此其”乃代词连用。我们以为这一解释不尽妥善。这里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此其……”句式中,“此”是个指示代词,这一点无庸置疑。问题主要在于“其”字上。按照“其”的性质,“此其……”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代词+代词“此其……”全式是一个判断句,“此”是主语,“其”是名词性谓语的定语或者定语的一部分,可译为“他”、“它”、“那”等。如:“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二、代词+副词“其”表示一种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大概”、“也许”等,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11.
然字词汇释     
然,在古汉语里,常常充当应答词和指示代词的角色。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含义变得越来越虚了,往往只跟在别的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后面,起个“人云亦云”的作用,充当一个不甚显眼然而相对稳定的配角——词尾。也许,正因为它的“虚”,而又善于扮演配角,在语言的海洋里,喜欢跟它组合在一起的词却日见增多,几乎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然氏”家族。在这个意义上讲,称之为“然字短语”也未尝不可,自然为了照顾语言习  相似文献   

1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3.
介词(preposition),词量不多,但作用很大,使用时灵活多变,掌握比较困难,是中学生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 介词一般只用在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如动名词)、短语、从句)的前面。所以过去把介词称为“前置词”。也就是说,在介词的后面一般要有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从句作为介词的宾语。 介词,按语法功能来说,是一个虚词。但它在英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词的构成方式属于词的形式研究,历来人们多把词的形式看作是一种纯物质性的语言载体,而且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分散的词语就像一盘散沙,无规律性、关联性可言,但是,如果我们对词语进行分析与比较,就会发现词语内部具有多层次的系统性,词语内不但体现出语法意义、语汇意义,还体现出了多角度的文化义。下面是笔者对两种词式的一些分析。1.附加式在现代汉语构词方式中,由实语素和虚语素构成的附加式大量的存在着,它可以分为前附加式和后附加式两种,近年来,这种构词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汉语中以“洋”字作前缀的词语,它的出现有两个…  相似文献   

15.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16.
代词“it”用在某些动词或介词后 ,构成习语 ,成为动词或介词形式上的宾语。在具体使用中 ,本身有时无实义 ,语法上称作“虚义”it。在习惯用法中 ,它代表着不同的具体意义 ,而且比其它人称代词有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It的常用法     
小珍 《阅读》2012,(7):64-65
很多读者应该已经学过It的意思是“它”。可是别看这个单词模样简单,其实还有大学问呢!作为一个普通的代词,It有时候却有着很不平凡的用法哟!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相似文献   

18.
高陵方言是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的一个地点方言,特指问句是指说话人用疑问代词提出疑问点,要求对方针对疑问点做出回答的问句。比较普通话,高陵方言的特指问句表现得更为多样。在高陵方言中,一般多用疑问代词提出疑问点,用来询问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状况等;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咋向、阿搭、多、阿、啥、咋、几”。有时也用含有“哩”的问句进行特指询问;有时用含有“啥”的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谈论词体,许多论者,或抓住长短句的特殊句式,认为词体生成于前代乐府诗或唐代近体诗;或抓住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条件和“倚乐而歌”的音乐特性,认为其生成于隋唐燕乐.这种偏向于诗乐浅层的流弊,造成词始终是一个模糊概念.将其称为“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词”等便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到词的文化和文学本源深层的表现.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我们想用一个较文雅的词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一定会想到“同仁”这个词。如果有人用“同人”,大家可能感觉有些用词不当。其实,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同人”和“同仁”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现在倾向于用“同仁”来表示同事或同行的意思,而不大使用“同人”呢?这大概和这两个词的文化色彩有关系。“同人”最早出现在《易.同人》:“同人于野亨。”孔颖达疏:“同人谓和同于人。”作为一个卦名,“同人”意为与人和协。后来引申为归向之民。南朝陈徐陵《梁禅陈玺书》:“殷牖斯空,夏台虚设。民惟大畜,野有同人。”又引申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