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是一种最为有效而又有限的生命活动,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具有解放功能,又具有异化功能。既能将人类从与生俱来的本能、外界和文明的控制、奴役和异化之中解放出来,又能将其再度置入审美本身及其蕴涵的另一种本能、外界和文明的控制、奴役和异化之中。遗憾的是许多美学家仅仅关注解放或异化的一种功能,很少有人能够对其二重性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异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克莱恩在其早期创作的几部小说中揭示了人被异化的尴尬处境。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克莱思却转向刻画人类为反异化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从揭示异化到反异化的主题嬗变,折射出斯蒂芬·克莱恩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寻求的是农作物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农业作为人类对自然直接对话的活动,生命性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特点.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的事业.农业劳动在人类的一切实用性的肢体活动中具有最多的艺术性.农业景观作为自然与人工共创的景观,体现出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而在审美中,则是自然美、人工美统一.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景观是一种大地艺术.  相似文献   

4.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能使人从异化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精神慰籍和心灵的愉悦,是现代化的人的主要审美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5.
审美是人类的最为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最能全面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实践活动。而目前对于这一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往往把审美引入一种神秘的境地。对审美主体的认识应建立在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并用这种观点去理解审美主体,应该做到:一、在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认识当下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二、从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普遍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6.
版面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础,而文字是版面设计的核心要素,是版面构成的灵魂,其在版面编排中不仅担负着供读者阅读的基本功能,同时更承担起塑造版面视觉审美风格、强化设计主题的艺术功能.本文基于文字编排在版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分别从文字形体异化、排列组合异化及图文互动异化出发,研究版面设计中文字异化构成的运用.以提高版面设计的审美功能、强化设计主题.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是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城市迅速现代化的时代,但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不断的异化。所谓异化,在文学中体现为背离本来的性质、反常或本质的丧失、隔膜和疏远,反映在文学中是人精神的极度苦闷、孤独、异常,极度压抑而不为人所理解。霍桑在作品中致力于探讨人性,挖掘心灵的罪恶,努力寻求一种摆脱这种异化状态的途径。《滔谷传奇》中叙述者卡佛台尔自己把自身人格的异化和罪恶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8.
以兴奋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为切入点,对奥林匹克运动中的科技异化现象进行研究。认为高科技的异化表现为:奥林匹克运动中"人"的缺失,使公平竞争成为空谈,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等。其异化的根源是体育运动以人类自身为客体,使奥林匹克运动借助技术的力量,达到超越人类极限的目的,从而导致人们对运动本身的追求,逐渐地被对技术的追求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家在生死观念问题上的脉络和核心要义所在,结合西方美学哲学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家的生死观念之所以具体审美超越性的两点结论:第一,这种可以链接天人的生死大化观获得了一种纯粹、无功利的审美愉悦感;第二,这种生死观,人天合一,实现了人类有限生命向无限时空融入的永恒安全感,成为一种赞赏式的审美心理体验,从而获得有限人生的超越性和超验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在形成的知识领域,它从文学和美学的立场去表现、阐释现实中的生态现象,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生态视野、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思考方式,从而去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秘密和生存的意义,也进一步去发现生态文学的情感空间与审美意向。生态文学作为知识领域,处于生态现象的理性认知和生态伦理行为即生态理性与意志实践之间,它主要是生态现象的情感表现,突出着文学形式的审美特征,也突出着生态生存的审美品质。生态文学现象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倾向,构成了生态文学现象中历史的神秘性。生态繁衍衰亡给人类造成的不安与思考,在生态文学现象中构成了人类命运与终极存在之间的秘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当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时,科技异化成为时代的弊病。面对科技异化带来的严重灾难,更多的学者从外在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科技异化的根源。本文从人的内在角度对科技异化进行了理性根源与非理性根源的剖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技异化,从而从人的整体性与类境界上扬弃科技异化。  相似文献   

12.
异化现象伴随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阶段而产生。卢梭第一次赋予了异化概念以新的对抗性含义,把异化概念引入社会生活范畴,深刻地揭露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长期以来,卢梭的反理性、反科学艺术、反代议制被看作是对追求“理性”与“进步”的启蒙时代的叛逆,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叛逆,其试图重建的无异化的契约社会也一直成为人们对其思想褒贬的焦点,而这恰恰是卢梭反异化批判意识的深刻体现,亦是卢梭作为思想家的批判价值所在。卢梭的反异化观,是他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站在社会下层立场,反观人类社会而具有的独到眼光,是为人类思想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开始劳动异化问题的探讨之前,我们必须理解,道德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被挖掘的,它是人创造的,人在以往的历史中怎样建构它,就是它的起源和发展。当今社会道德下的劳动异化问题隐藏在各类社会问题之下,它既不能够引起社会动荡,却又在人内心中潜伏,慢慢研磨你的耐心和意志,一部分人跳出来反抗,一部分人默默隐忍。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主要分析傅东华译作《飘》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傅译一直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译本中也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说,任何一部译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并无明显界限,它们相互交叉,共存于翻译之中。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而不应走极端。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认为消费行为应该是具体的、有创造性的幸福体验,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发生了异化,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人被消费控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消失。针对消费异化,弗洛姆提出了人道的、健康的消费方式这一解决路径。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异化问题,运用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建立适当的消费方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武术作为古代的一种技击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异化为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武术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其赖以存在的封建社会文化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尤其经过近百年的改良与变革,武术的技术表现、功能作用等特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研究武术异化现象及现代化改革实践,对当代异化的武术发展困境进行反思,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形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非理性因素,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越来越离不开技术。人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促使技术异化的加剧,物本主义和人的异化是技术异化的本源。竞技体育中人的道德伦理、主体地位、公平竞争的丧失,引起人们对竞技体育中人性的种种困惑。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文化需求是竞技体育人性回归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导致了科技从哲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由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和"科技万能论"的盛行,人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无视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技的异化引起了主体人价值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物化,导致科技与人文学科分离、科技与价值分离。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异化新议     
异化是在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的情况下,自己做出而又异于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是自己做出的不是自己的行为。因此,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二者成负相关变化:一个人越是异化,他受他人意志支配的异己的、非己的行为便越多,那么,他便越缺乏个性,他的独创潜能便越得不到发挥,他的自我实现程度便越低。异化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障碍,异化具有最高和最大负价值。因此,消除异化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原则:使人自由是人道正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正面最高原则;消除异化则是人道负面根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负面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