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双创人才,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人才质量需求更为严格,因此,高校更加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目前出现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双创教育实践发展需求,因此,需要高校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经济转型升级背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分析经济转型中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现状,进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究医卫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医卫类高职的双创教育质量,促进其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医卫类人才。医卫类高职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以现阶段校内双创教育问题为切入点,采取明确学科定位、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与强化师资建设等措施,以此增强学校双创教育效果,实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3.
"双创"即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均属于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内容。结合双创的时代背景,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结合,用伟大的"中国梦"作为结果导向,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崇高且具有实践意义的理想,实现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中国梦的实现。高校需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培养出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双创人才。本文将基于双创背景下,对高校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分析现实意义,并提出实践路径,夯实高校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使命。  相似文献   

4.
在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综合考虑当前“产学研”合作趋势下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能正确反馈大学生的真实创新创业能力的。本文重在剖析理工科大学教育改革中“产学研基地”协同“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此提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科研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搜索和梳理学科竞赛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科竞赛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二者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双创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创新创业活动落实的主阵地,担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若想实现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质量最大化,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同高校学生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立体式”教学模式中掌握创新创业要点,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我国石油行业逐步走向全球,社会对石油类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石油高校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努力探究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发展自我、与时代接轨。本文通过对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实践的简述,主要分析了现行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而提出了双创竞赛下明确培养目标方向和强化专业特色化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石油类学生强化双创实践意识并提升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双创竞赛下的石油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会计人才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其质量观取决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推进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融合理念,从修订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能力、完善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六大维度融合创新,实现了电子商务与多学科的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课程设计与“两性一度”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在双创背景下,学生群体的双创活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大局。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强弱。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品质的重担,有必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着重分析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育构建的意义,论述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原则,提出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步在全国高职院校推开。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应用性高端技能型一线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深化对教学目标改革,要在教学目标中充分融入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思维,真正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变革社会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当前,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是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推动双创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就业压力,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本文通过对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的反思,并提出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构建策略,给高校提高双创教育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将“双创”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融合策略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但在当前阶段,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还存在学生参与性不足、课程设置融合性缺乏、专业教师“双创”素养有待提升及专业实践教学尚未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专创”融合,教学引领“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并从变革课程教学模式、打造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及搭建共享实践平台等角度入手,全方位推动“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条件保障等各个环节中,实现“专创”教育有机融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选择,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双创”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更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要求。但目前部分高校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待优化、产教协同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强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高校应瞄准地方需求,优化调整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多方参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大力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社会各领域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因此,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会展专业来说,各大院校应努力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稳固、综合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个人素养良好的双创人才,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当前亟需会展专业明确人才目标、完善专业教学方案、制定双创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观,改革现行的制约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学研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重任。知识产权教育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保障大学生合法的知识产权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应创建“一体两翼全链式”知识产权教育体系,革新教育理念、选拔专业教师、提升知识产权教育的实效性,以此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口号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寻求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解决会展专业教学中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设计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利用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融通会展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优化教学师资力量,搭建校政企育人平台,深入推进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科技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个历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具备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北斗+智慧物流的科技背景出发,探讨了高职学生双创教育的背景价值和这两者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了高职学生双创教育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