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统治者自称"天子",代表上天来管理国家和民众,他集世俗权力和神权于一身,一统天下,对国家管理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宗教的本质出发,揭示了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种类和基本功能,重点探讨了中国传统宗教对古代国家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教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要从现实和潜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由于宗教在美国的多元化、政教分离制度、民众多渠道的政治意见表达方式、宗教团体的游说范围和能力有限使得宗教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影响力极小。而另一方面,由于"循环证实"、"投射倾向"和"刻板印象"等"晕轮效应",宗教仍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宗教属信仰范畴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各种宗教都是在适应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中国宗教的特点决定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我们应在政策上和认识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使其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是对宗教道德适应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整体把握和具体规整。宗教道德价值本身具有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我们对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问题认真观察、深谋远虑。在社会主义社会 ,对宗教道德进行调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落实到实际道德建设中 ,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 ,使之适应于全球化时代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需要。当前在实践上的主要要求是 :做好社会调适的具体引导工作 ;正确认识和评估社会主义现实宗教道德问题 ;加强对宗教道德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李新德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52-55,61
传教士出身的汉学家自明末利玛窦以来不计其数,然而像苏慧廉这样在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中影响深远的汉学家并不多。苏慧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宗教经典研究及翻译领域。苏氏早期的汉学研究是直接服务于在中国的福音传布,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会通;后期的汉学研究则透过著书翻译和讲座,促进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佛教的西传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虽然在现代社会宗教和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和政治的关系完全消解。相反,宗教正日益作为一个新兴的"第三部门"在现代公共治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试图从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发展及成果入手,探讨宗教介入到现代公共治理的契机,并最终落脚于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良性互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蔡元培为个案,从蔡元培思想发展过程中抽出一个不大被人关注的从强调伦理道德代宗教到以美育代宗教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分析,以显示近代思想史上一个带有群体特点的从宗教-伦理道德--美学、美育这样一个流动的社会思潮.在此基础之上,揭示伦理道德和美育在蔡元培思想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本文也稍稍涉及从美学、美育的角度切入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8.
儒学本身不是宗教,先秦的儒学创始人和大师都不是宗教家。尽管在古代和现代出现了“儒教”和“孔教”的概念,但自始自终不是宗教。香港等地确实有人致力于把儒学演变为宗教,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提倡建立“实用儒学”的概念,以同应新儒家和孔教对儒学全面复兴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西方宗教、民间宗教和中国传统宗教共同构成了晚清宗教多元化的体系,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它明确回答了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强调了党和政府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社会的发育,构成“和谐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基础。“和谐社会”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是现代“合作理性”,而其人文价值目标,则是民众普遍的“公共精神”的达成,以及关于社会公共性信念的自觉确立。  相似文献   

12.
摘要:变动不居的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语境分析,基于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话语维度特征以及意识维度特征,构建了一个针对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运用该分析框架,系统全面地从“空间—话语—意识”三个维度来梳理、审视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变迁脉络,为更好地推进、深化、创新中国足球话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更为观察当今中国体育新闻媒介的公共性发育态势提供了一个实践背景和现实的切入角度。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符合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构建了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为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提供了空间前提;2)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内,各类主体间展开的话语交往,背离了公共话语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要求,中国足球话语实践无法生产有效的公共话语,不符合公共话语有效性特征;3)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中的各方主体并非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寻求观点上的求同存异,并非建设性的话语商讨,对于公共意识的培育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3.
要通过对古希腊宗教和中国传统道教两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审美观进行分析,讨论宗教在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内媒介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为出发点,在分析了北京奥运传播的特殊性,即北京奥运肩负使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文奥运"理念的丰富与深刻性,北京奥运传播的全球性与广泛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媒介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应增强全球媒介意识,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履行北京奥运信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应增强自觉意识,履行北京奥运舆论引导者的社会责任;应加强独立批判的精神,履行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宗教现象是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宗教有追求终极实在的超越向面,也有像商品买卖一样的市场经济的世俗向面。要对宗教进行有效管理,需考虑这两个向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中,人们往往把宗教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首先,二者的涵义范畴不同,属于社会意识的不同层次;其次,二者的存在形式、活动方式不同,理论规范程度不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再次,国家对待二者的政策态度不同。正确的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体育活动防止"邪教"侵害问题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邪教“造成的危害妇孺皆知.“邪教“特别是“法轮功“造成的危害警示我们,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健身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看待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政府要加强体育活动的管理与完善体育法规,依法打击邪教活动,关心老年人群体,将全民健身运动进入群众的闲暇生活时间,要加强社团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指导,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体育设施的投资和管理,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坚决抵制“邪教“通过国际体育运动的渗透.倡导科学,提高认识,养成科学的健身观,增强防止“邪教“侵害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舞蹈及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是舞蹈的历史积淀。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具有特色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具有民俗性、健身娱乐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这些舞蹈与传统体育结合发展,在壮族传统舞蹈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