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它具有超现实性、非逻辑性和超功利性,所指向的是意义深远的超凡之物。法律的偏私性使其注定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法律信仰只是法律人的自塑。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法治之基石,它在西方法治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得以确立和固化;而中国百年法治之路之所以步履蹒跚,就是因为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律信仰;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固化民众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3.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法伦理学的经典文本.社会文化心理与习惯置换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要树立"法信天下"的理想状态,就要发现并宣扬法律本身就具有的信仰生命.  相似文献   

4.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的基础,一是习惯性,其意义在于符合人们对惯例的屈从倾向;二是利导性,其意义在于符合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天性;三是程序性,其意义在于符合人们对公正的信赖心理.如何把普遍性的原理与法治化的进程相结合,激发人们对法律的真诚信仰,应该是法律工作者探索与实践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进程的强大内驱力,但目前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已严重地阻碍了法治化进程。因此,欲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为农村法治的实现提供内在的精神要件。  相似文献   

6.
国人有句俗语:冤死不打官司,反映的是民众对法律的畏惧之情;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又普遍存在着“法律无用”的论调,对于违法与规避法律成为“潜规则”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法律的规定与司法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人们逐步丧失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很多,其中司法公正问题是对法律信仰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必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法的运作诸环节,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为法律信仰逐步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影响其进程,而对法律素质起方向性作用的就是法律信仰。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出现了整体性的危机,因此必须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通过改革法制教育、依法治校等措施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确定下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依宪治国。文章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对策,并指出宪法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更是打开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里要形成普遍的公民法律信仰,除了要完善法治建设以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创造严格遵守法律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不断推进法活文化建设、严格限制公权等措施促成公民养成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及法律素养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就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及法律素养的培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着重从教学模式转变、课程内容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理念与法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对法治的呼唤越来越迫切,起初人们认为中国实现法治化急需立法上的完备,于是掀起了世所罕见的立法热潮。当数以万计的法律、法规、规章出台,人们又发觉中国要实现法治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中国人缺少对法律的信仰。然而,对法律信仰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无法速成的发展过程,一个不能跨越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4.
信仰、道德、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基于解释学循环对三者之间关系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凸显期,正确处理和运用三者之间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实际发展走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全和完备。  相似文献   

15.
法的现代化是一种趋势,中国法律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趋势而发展。法的现代化要求对法律绝对信仰,中国虽一直试图利用行政权推动法律至上的信仰,但始终未有大的成效。在中国,民众有着强烈的道德信仰,并表现出道德干涉法律的状况,这是不利于中国的法的现代化发展的。比较西方的道德的法律强制和中国的道德的法律化后,应该利用中国的国民具有道德信仰这一传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施道德法律化,以道德信仰推进形成法律信仰,用道德的力量促进法律的发展,同时以制度上的建设消弭道德法律化的弊端,推进中国的法律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诚信缺失应归因于信仰、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众多方面。道德信仰的重建非短期可以完成,剖析法律制度对社会诚信造成的影响显得更为迫切。在法律制度层面,法律体系是否完善、行政执法是否规范公正、司法公信力的高低以及法律法规的普及程度,均对社会诚信直接产生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必须正视法律制度及法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包括法律感性情感、法律理性情感和法律信仰情感三个方面;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是法治和法律环境建设的基础和内容。培养社会公众良好的法律情感,对推进中国法治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主流法律观,是主导新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法律思想和法制建设方向的法律观,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各自的法律观为主线,经历了从"工具"观到"制度"观再到"价值"观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领导集体对法律解读的状况和水平,也厘清了我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和影响高职生法律素质形成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生在法律能力、法律信仰和"知行统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了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有效途径,以深化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其法律信仰,提升其法律实践能力,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科学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信仰不成熟的一面。导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现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高校教育的原因。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必须大力倡导社会的主流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