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朓诗文作品中的隐逸思想具有阶段性,出仕初期以当时流行的希冀隐逸思想为主,出守宣城期间以"吏隐"思想为主,晚期作品中隐逸思想则带有游仙色彩,而隐逸思想的变化折射出他所身处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古代隐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隐逸有种种不同情形。分析隐逸现象 ,反思隐逸文化 ,可以看到隐逸之士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诸领域 ,是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因而士子隐逸成风,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优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解读隐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出世与入世,也代表着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人生姿态。文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作了阐释,结合名人案例分析了隐逸的实质不过是士人落寞时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在其他朝代出现的隐逸中多因官场黑暗和民族压迫,而在元散曲中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却不然。如果说汉族文人是因异族入侵或民族压迫等原因选择归隐,那么诸多蒙古族高官也向往山林又该如何解释呢?另外还有大量的乐道作品出现,加上作品语言的大胆直白,都不是用传统观点能说清楚的。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多民族共存的朝代,各民族融合交流的过程中,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全真教的盛行和宽松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等民族文化交融因素也势必会影响元散曲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受到时代社会、个人思想及周围环境和人物等多方面影响,他由积极入仕转而隐居出世,表露出放浪形骸于山水、江湖中,追求散淡自然的隐逸生活。他的归隐是对初、盛唐隐逸精神低落的一种拨正,说明隐逸精神在晚唐时期有所回转,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隐逸词是隐逸文学发展到宋代蓬勃兴起的一个文学品种,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通过宋代隐逸词意象典故的选择与阐释,从而透视出宋代隐逸词人别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9.
元曲作家普遍地具有隐逸情怀,或是表现为宁静淡泊,或是表现为放荡不羁,但总体上都表示出对功名的不屑,对自适生活的向往。这种隐逸情怀的大量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无奈的退隐 感伤的超脱——晚唐隐逸诗人的生活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晚唐的社会现实入手,剖析了晚唐隐逸诗人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苦楚,解读了他们生活与创作中反映出的心态,退隐中包含着无奈,超脱中潜藏着感伤。  相似文献   

11.
白云洁白无瑕,与隐逸之士的处世精神相契合,所以唐人喜欢以白云入诗来表现自己超尘脱俗的高洁情操。唐人在承袭前代白云意蕴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和创新,唐诗中带有隐逸倾向的白云意象主要表现出高洁渺远、闲澹孤高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般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是受老在思想的招引:说老于首发其端,提出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至虚极,守静笃。”“多言数穷,不如守电”“富贵而骄,自通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随德经》)而庄子将这种思想发挥到了更高层次,提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儒以沫,不若相志于江湖”的主张,并以此奠定了隐逸思想的哲学基础。我同意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原因与老…  相似文献   

13.
传统看法一直将林逋视作红颜弃轩冕的"真正隐士",但林逋的"隐逸"自始至终与"仕进"交织在一起,他对修齐治道心向往之,当仕宦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后,也会寻找安顿自己心灵之所,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4.
纵观孔尚任一生,他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却隐居山林达3年之久;他湖海飘泊仕宦坎坷,却时时有着隐士的情怀;甚至罢官归乡后,迫不及待的就是重游他魂迁梦绕的地方——石门山。在他暮年乡居的16年里,又多次对石门山的重游、重访乃至重修、重建,有史可查的就达6次。石门山是孔尚任理想中的桃花源,隐逸思想是孔尚任人生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5.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与谢朓同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者,但其诗歌却各具特色。其原因与他们各自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大谢玩世不恭,小谢畏惧灾祸。但二者诗歌又都有隐逸的一面。本文试从此出发对二者山水诗艺术风格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与英国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都是歌咏和描写自然的隐逸诗人.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在热爱和描写自然、具体创作和理论思想方面,既表现出不谋而合的一致性,又有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20.
因为风格、境界各异,作家的学力、阅历、天分等各有不同,所以小说和小说家也有着"韵的高低"与"才的长短"的差异。张爱玲、沈从文、奥斯汀等都是极具天分但是学力一般,且近些年声名渐隆的中外作家。张爱玲、沈从文是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分量和热度甚至超过传统的显学"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同样在英国,奥斯汀的6部小说也从小众范围沉淀成大众经典。通过分析发现,三位"韵高而才短"的隐逸作家的生活范围和作品题材都相对狭小而稳定,都有着敏感、内向的性格特点和纯净的文章风格。虽然个人学力、阅历都不足以使他们倾力于对普通人生的描写和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挖掘,但他们的作品在岁月的淘蚀中仍保持了长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