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古典抒情诗细节描写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评诗话在赞誉那些绘形逼真 ,体物入微的诗文时 ,多用“精细”、“精切”、“细微”、“入微”等词语 ,这“精”与“切” ,“细”与“微”实际是指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神情毕肖 ;细节描绘自然景物 ,生动传神 ;细节创造意境 ,意与境浑 ,这是诗人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道德观念指导着诗歌创作,诗歌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德价值。“仁者爱人”是古代诗人最为高扬的主题。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都是仁爱观念的生动体现。“舍生取义”在古代诗歌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心,扬善惩恶的社会正义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注重道德修养,以担荷政治责任,是诗人群体的共性。向纲常名教中的封建毒素发起挑战,是对个性解放的张扬,对传统美德的维护,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若月。” ——明·张潮《幽梦影》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月一直是以恒定、静美的意象出现的,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舞台上。月成为人们寄托美好情思、追求光明的艺术载体;而在诗人的笔下,月则暗寓了怀乡情绪,人生际遇,国家兴亡的生命意识。追溯月神崇拜的起源,对于揭示古代诗人的审美心理轨迹,较好地把握中国文化中的月文学,无疑是具有审美鉴赏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人的艺术创作多源于其不平的生活经历、不公的社会待遇,极写内心愁苦.本文从分析古代诗人命运和创作的直接联系着手,对古典诗词创作主客体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探索,认为“忧国忧民”才是诗歌抒情的特征、本质、品性、旨归及范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知人“中的心理测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人”是中国古代重视人才鉴别与选用的体现。“知人”作为一种思想它蕴涵着现代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与现代心理测量有着相似的内容框架,作为一种技术它为现代心理测量提供了方法与手段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8.
叶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以反对复古、提倡革新为诗歌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体现在诗歌发展观和诗歌创作论中。在发展观中,叶燮围绕“创”论证了只有创造才能推动诗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创作论中,诗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更是诗歌创作的必然前提与条件,主要体现在他的“才、胆、识、力”的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最长寿者之一,卒年86岁。他一生重视养生,养生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是乐养和动静交养。  相似文献   

10.
古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长篇抒情诗《云使》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多有相似之处,说明古代中印文化与审美观念是很接近的。  相似文献   

11.
读诗·写诗     
洪榴 《阅读》2010,(5):1-1
“诗是欢乐、痛苦和惊奇穿插着词汇的一场交道。”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这样说。读诗,就是与诗人跨越时间、空间的相遇、相知。你会在他的欢乐中微笑,在他的痛苦中忧伤,在他的惊奇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诗人并称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形态,在清代尤为繁盛。一方面它在清代文献资料,尤其是诗话、总集中被大量记载,堪称清代文坛掌故的热门话题之一。另一方面它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层出不穷,地域分布也颇为广阔,其密集程度可谓远超前代。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的繁盛,反映出它具有中国古代诗人并称群体的“集大成”之势,就其研究价值而言,可由此开辟清诗研究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3.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对情理和谐、情物相应的追求,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注重心理的和谐、注重“美”与“善”之间的相似,强调主观表现和抒情等偏于创作主体的因素,从抒发主观意志开始,凭借“意会”和“直觉”这些精神和心理的感悟力去创造形象,最终实现个体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元诗的特点之一,是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这与元代诗人大都是理学家不无关系。吴澄是元代南方大儒,又是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受其“会合朱陆”的理学思想影响,很有特色。他力主改革宋末元初诗风之流弊,以倡“情性之真”为因,“其机在我为变”;虽亦讲传统之诗学观,但尚风不尚雅,重视古代民间歌谣,开元代古乐府理论之滥;主张以学为本,博采众家之长而独出处自得并兼及创作心理诸因素的研究,对传统诗歌理论有重大突破,其说颇近性灵,大有思想解放之意,对有元一代及明清均产生过比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深有体会地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个因素:“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如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者们,大多会发现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吟咏杜鹃的诗章,而且对此情有独钟。为什么古代诗人们会产生这样一种认同心理呢?探求这一原因,这恐怕首先还在于杜  相似文献   

16.
论中医“时藏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时藏理论”的有关内容,探讨时间、空间因素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及对体育运动的指导意义。从时间因素言,春夏季随自然界阳气的增长,人体阳气也徐徐升发,到夏季达到高峰,春夏季适量的运动锻炼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发泄及保持体内津液的充盈,与自然界阳气的增长保持协调一致,但却不宜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秋冬季随自然界阴气的盛长,人体阳气潜藏,这时进行较大运动量的训练能敛阴护阳,益固人体阴液,增强人体体质;从空间因素看,四时不正之气对运动员均会造成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自然界时间、空间因素对运动的影响,笔者提出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调整生活起居、外避邪气及因时之序调整脏腑功能等观点,并拟定了具体措施,以使运动员更好适应自然界时空的变化,减少高强度训练对机体的损害及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一在刘勰之前,用以标示文学艺术创作思维活动的“神思”这一概念,早已产生且为人们所习用。但“神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前人则很少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研究的是刘勰。刘勰用来说明“神思”心理机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形神理论。大家知道,形神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先秦开始,历两汉魏晋直至齐梁,中国思想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极其复杂而激烈的研讨辩论和斗争。从研讨的范围来看,涉及哲学、宗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长河中,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造出摄人心魂的诗词文化,仅“湿”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就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湿”字是一个及物动词,它要求后面带宾语。在诗词创作中,它属于炼字范围,探讨它在古诗词中对意境营造的价值,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古汉语中的“湿”字是一个与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字。《说文》上说,“湿”的本义是水名,即“湿水”,“从水显声”。而“显”有“光”之  相似文献   

19.
禅宗的时间观是禅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儒家和道家的时间意识之后,它对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魏晋以后唐代诗人的心态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诗人主体在经历了自先秦至魏晋以来由对客观时间的把握到内在情感时间的觉醒这样重大的转变后,进一步开启了对本真时间的体悟,从而出现了第二轮对于时间哲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言意之辨”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一系列独特美学范畴的逻辑起点 ,“言意之辨”逐渐发展成一种方法意识 ,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