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画品录》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部以论、评相结合的绘画品评作品,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说明:在解读《古画品录》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成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人物品藻虽然表现为由儒转道的倾向,同时,从《古画品录》中可以看出谢赫在对画的品评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外国小说的影响下成长、发展起来的。鲁迅1921年翻译了俄罗斯作家契里珂夫的《省会》,并于同年发表了《故乡》。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细读与比较,可以清楚具体的作家在创作中不仅学习借鉴了域外作品,更保持了自己的独创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对当下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敬天保民”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王道情怀对中国封建社会王道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诗经》民歌所突显的现实主义也成为后世民间文学顽强生存与 发展的源泉。《诗经》民本思想以及《诗》学传统所演化的民本思想,不仅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观念、文学创作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繁荣也有其极大的启示意义,即文学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6.
<周易>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的深奥哲理,它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末世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读者因个人不同的立场、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兴趣中心,作出不同的评价,笔者选取社会政治内容和思想文化内容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8.
文学意义上的经典脱胎于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圣典,是经典概念世俗化之后的产物。经典世俗化是一个历史发生的过程,其大背景则是原初宗教信仰的变革、衰微和失传,以及政教分离的趋向。就上古中国而言,由神圣到世俗的过程从《诗经》的分类上可以清晰看出。《诗经.豳风.鸱鸮》一篇对鸱的误读,正是神圣的文化蕴涵被消解、祛魅、丑化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向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在论及七言诗的最早起源时,张衡的<四愁诗>一向由于其第一句中的一个"兮"字,无缘于最早的七言诗称号,而被称为骚体诗,本文就张衡的<四愁诗>与屈原<离骚>作出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同异.给出<四愁诗>在诗歌史上的一个恰当的地位,肯定它的极高成就,并且就张衡所处社会环境和张衡自身的性格、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四愁诗>中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1.
《红字》使作者Nathaniel Hawthorne一举成名。主要是他象征手法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作品的艺术效果。文章将对文中出现的字母“A”的集中象征意义作出解析,使读者对此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拜伦名诗《哀希腊》自1902年经由梁启超译介以来,一而再,再而三被翻译家复译。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互文性理论,对比了《哀希腊》4个复译本(译者分别是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力图挖掘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进而指导诗歌翻译的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从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入手,就词语、句子及篇章方面,结合文章隐含意义层面的文化问题为探究切入点,对黄子祥先生所译《约翰的归来》译本进行分析,同时提供了笔者对翻译得欠妥的地方的试译,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使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略译者的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从语言及文化的各个层面更好地欣赏译作。  相似文献   

14.
2007年,英国著名作家多里斯·莱辛凭借《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在该作品中突破传统写作方式,利用随意、片断的叙事手法和网状叙事结构,形成自身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照“思无邪”在《诗经》和《论语》里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阐发它的原初文化指向及其后的儒家诗学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孔子以“思无邪”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构词艺术也成就辉煌,尤其是叠字构词的运用,其手法之精妙令人赞叹。叠字构词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AA式和AB式。并由AB式派生出:AABB式、ABAB式、AAB式、ABB式。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种是造就了许许多多生命力极强的成语。这些构词艺术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审美意识,同时对丰富和发展汉语语言艺术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我党的建党主针,“以德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二者是统一的,建党为了治国,治国必先治党。实践“三个代表”就是执政、治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党执政、治国的主要任务,为了人民的利益是党执政、治国的目的。实践“三个代表”,执政、治国必须以“德”作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新生代"电影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影坛上大放异彩,"新生代"的导演成为大众瞩目和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论述了"新生代"电影的前卫时尚的风格,进而对"新生代"导演和其电影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老妇还乡》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在该剧占有重要地位。从女性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部戏剧作品,对老妇克莱尔这个女性形象作出新的理解;分析其悲惨遭遇及心路历程,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地位的低下及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