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初西学的引进和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对中国美术史"重记载而轻论述,重史料尤胜于史学"[1]的传统著述方法予以了极大的刺激.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艺术史率先从形而上的美学思辨向形而下的对具体形式要素和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的转变,曾留学于日、德,谙熟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滕固,不满于中国历来绘画是作者"但屑屑于随笔品藻",要求美术史学者"必须广泛地从各时代的作品里抽引结论",[2]2依据直接材料"推论沿革,立为假说".[3]71虽然滕固也承认由于条件的限制,"直至今日还不许我们成就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2]61-62但他身体力行,所撰写的两部艺术史——《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不仅系统地刷新了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方法,引导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从重品评、重记载向重风格、重论述,从艺术家列传体向以艺术作品为本位的转变,而且他努力根据此方法对中国美术史的整体或部分之前因后果作了前无古人的阐释,从而被誉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国门打开,留学热潮引发学术革命。20世纪初叶王国维将“美术”一词引入中国,并进行了美学式阐释,梁启超将“美术”的外延从“艺术”缩小至“美术”,滕固将梁启超的概念引向史学研究,将美术史实整理成书,立体完善“美术”的概念和内涵。王国维、梁启超、腾固的美术研究串联了“美术”进入中国的最初三十年。他们完成了“美术”概念引入、概念阐释申发及合理性论证,从点到面,贯穿中西,促成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美术版画发展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体裁,也是一种技法,是我国美术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古代,版画被当作一种图像复制的工具,木刻是古代版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另外,还有铜版刻、套色漏印等形式的版画。随着西方石版的引入,版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版画在悠久的历史中经历了复制和创作两个阶段,其精湛的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社会变革和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对我国古代美术版画进行历史探源。  相似文献   

4.
浅谈美术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中西方美术史的教学差异入手 ,找出中国在美术史教学上的不足 ,提出了中国美术史教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5.
史料是史学研究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主要有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以及金石碑刻与考古发掘资料。对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进行梳理、甄别、考证,是辽代捺钵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际长安学的学术研究命题是以古长安所具有的明确而丰富的历史基础为根本依据,在现代西安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史学研究课题,其中,"问题史学"意识是这一课题的深层理论逻辑。从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历史为依据,面向未来,这是国际长安学应坚持探索的基本研究道路。正确认识并重视"问题史学"在国际长安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对于构建国际长安学的理论及指导具体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型"为真正的理论前提,对实证主义和年鉴学派的学科"范型"进行有机综合,则是构建国际长安学研究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应立足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遵循精通与广博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强调扎实的美术创作技能技巧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在专业学科内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应该以美术史、现当代美术思潮以及美术欣赏与视觉文化的结合为主.人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以开放的视野来分析美术史与文化史的相互关系,从而扩大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视野并深化他们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8.
美术批评史研究方法之我见许后方法不仅意味着思考问题的程序、步骤,而且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恩格斯曾将其与世界观相提并论,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整个学术界进入“方法论年”的1985年以前。美术理论界就较早的开始探讨美术史论研究的方法问题。②近两...  相似文献   

9.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是巫鸿美术史研究的早期成果,通过对武梁祠千年学术史的考察,巫鸿以"中层研究"的方法重新对武梁祠石刻画像做出阐释。传统美术史研究注重视觉观念上的"图像"和"形式"两个核心概念,巫鸿则关注"空间"在美术史个案研究中的内在潜力和功能,通过重构一座单一的墓葬建筑探索其政治、宗教和思想含义。巫鸿利用"中层研究"的方法成功打通了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空间形式与汉代社会文化的联系,将武梁祠的研究转向更为具体的空间性向度。  相似文献   

10.
张抗抗的小说《情爱画廊》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诉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中的图像叙事是一大亮点。从图像叙事来分析小说中文本图像与叙事。界定文本图像的概念,对小说中文本图像进行分类概括。通过分析文本图像与叙事,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解读张抗抗的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实证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实证主义史学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尤其是它提倡把自然科学引入史学的观点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职业角色、社会角色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对中美体育电影中运动员媒体形象塑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职业角色形象方面,中国电影主角天赋异禀,对手脸谱化色彩浓重,美国电影主角则多为普通追梦人,对手个性化特征明显;在社会角色形象方面,中国电影注重宣扬集体主义,倡导励志精神,美国电影则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充满人文情怀;在个性特征方面,中国电影主角多表现受打击后重塑信心的自我觉醒,美国电影主角则始终保持信心,完成自我实现。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不同。旨在为我国体育电影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将艺术创造与艺术传达相结合、将语言和情趣意象融为一体达到诗意的美,并用诗的境界去观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含义深远,简洁干练,在提供无尽信息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里体验。而独特的语言组合加强了这一印象。《秋思》与《在巴黎地铁站》两首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组合所产生的唯美的意象,中文诗歌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英诗的直觉性给予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在提高体校学生个人修养方面,传授其学鉴赏诀窍无疑是较好的途径之一。体育之美如何与学之美融合起来,才能使体校学生由此而及彼。学鉴赏是记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所产生的由内而外的感受和体验、欣赏与鉴别。鉴赏学作品时应有读的积极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感受到作品形象的意义;体校语教学要注意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学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及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讨论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对体育管 理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变革的模式和思路。所获主要结论如下:1)信息革命使得我们社会生产的基本形态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育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形势;2)现存的我国体育管理组织结构 存在主要问题是层级过多,星金字塔型,开放性差;3)新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基本模式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手段,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分散化、网络化、小型化、虚拟化,重视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建立一套外部 适应市场变化,内部适应组织结构运行的管理制度;4)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管理人员观念和素质不 能适应管理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是我国体育管理组织结构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5)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变 革的思路应该是: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意识和人员素质,培养专业人才;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建立起高效的 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8.
将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置于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而探讨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司马迁史学观念的基本趋向是将价值判断置于因果判断的矛盾中,并最终统一于历史中;而古希腊罗马的史学观念则主要表现为两者长期对立而无法统一。从中西史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司马迁对因果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的理解不仅是深刻的,而且也是符合近现代史学发展趋向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字独具的"表象"性和"会意"性,汉字笔划与偏旁以及整字都有本身独特的"意象"标准。当我们对汉字进行解构与重组时就要把握汉字本身构造特性以及一直以来演变的习惯与文化特征,才能让新的汉字设计形式具有审美性,从而使信息传达得到共鸣。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中国很难像以前那样毫不在乎世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这个声誉资本的评价和看法了,因为它将决定今后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命运。当代中国也都正在构建新的国家形象以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民族体育又能在这一层面上具备何种意义,正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符号的功用以及武术文化的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究。结论: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能很好地标识中国、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形象"的文化符号,此符号背后的意义较之技术而言更为深远。在国家实现"和平崛起"的强国机遇中,在身体文化的领域里选择和确立国家的文化形象,武术应该成为首当其冲的不二之选,武术今后的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国家形象标志的高度。中国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承担起塑造"文化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让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术技术,更要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地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