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教造像的产生和发展,与道教发展的本身密切相关。道教造像在神像的视觉形象、审美风格、组合形式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佛教造像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还有不同的变化。道教雕塑造像在仪式上有其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2.
麦积山西魏石窟延续了北魏造像风格特点,有地区多民族政教合一文化因素的积淀和世俗化风格的体现,此外也与乙弗氏葬麦积崖"后期影响"的西魏皇室及出家麦积山的宫女参与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写作中 ,逐渐形“逸”与“狂”两种典型的写作风格。“逸”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完美成熟起来的写作 ,形成超脱 ,飘逸的艺术风格。而“狂”却是在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刺激出来的写作 ,形成狂飚突进式的艺术风格。当然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 ,但都同时追求一种自然人性的最高境界———自由 ,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写作中的自然人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武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摩崖题记》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摩崖题记》镌刻于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即公元559年。题记对研究陇右石窟造像建造时代及北周时期陇右风俗、地理、官职、民族等社会情况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考察.题记书风表现出雄强英武、朴拙浑厚的魏碑风格,峻利刚健的线条和错落有致的结构与北魏龙门造像题记一脉相承.散发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泼辣气息。它上承魏晋,下开隋唐,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5.
公元15至16世纪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成熟期,明政府的宗教政策也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外八庙珍藏的铜镀金宗喀巴像在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既有西藏本土的艺术风格,又融合了明永宣宫廷造像的艺术特征,是藏汉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西秦时代的立佛像和印度贾马尔普尔出土的笈多王朝时期立佛像就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本文试就两者在风格上的相似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印度笈多佛教艺术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初期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7.
北周虽统治时间短暂,但其间佛教发展尤为迅猛,这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及民众信仰有关。其艺术造型已基本摆脱了北魏、西魏的"秀骨清象",而创造出鲜明的方圆健美的北周风格。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新安画派"中的两位主将渐江和查士标,在书法风格上迥然有别.渐江走"复古"的路径,行书学颜鲁公,楷书学倪云林,形成自己"苍老天然,简淡高古"的艺术风格;查士标跟随"崇董"的时风,兼学米芾、"二王",形成自己"俊逸潇散,气韵高远"的艺术特色.究其根源主要有三:其一,二人的人生遭遇和经历不同;其二,二人的性格不同;其三,二人的艺术取向不同.然而,不论二人的书法风格如何,他们的书法都能触及艺术的真谛:表达个人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新安画派"的艺术家们在"师古"与"创新"的关系上开创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之路.  相似文献   

9.
陈越 《美育学刊》2021,(6):83-90
飞来峰第68龛像因其精妙的艺术表现一直被作为整个飞来峰造像的代表。但其雕凿年代至今意见不一。对宋代飞来峰游览路线的考察和宋人文人游记的分析,以及元初造像题记中所折射出的造像次序、选址意图,都反映出此龛造像在当时未得到任何关注。在飞来峰元代造像之初,第68龛像可能并不存在。另一方面,通过造像的题记,能够发现宋元时期供养人不同的施造目的和造像理念。第68龛的造像风格和选址均更符合元人的“展示”心理。可以推测,此龛像应为一龛元代造像,而非目前学界大多数所认为的宋代造像。  相似文献   

10.
从云冈石窟女性供养人早、中、晚期造像的发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北魏时期审美特征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变化不仅是当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的结果,同时也包括着对魏晋遗风的崇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史上,随着药师佛经典的传译,药师佛信仰在中土日渐兴盛。特别是在关中唐代佛教石窟以及长安佛教寺院里,都有许多药师佛造像,这是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表明,药师佛不仅具有拯救幽冥众生职能,还是横化三世佛之一,这一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有唐一代是中国封建王朝如日方中的鼎盛时期,士人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使牡丹花以其丰盈华贵的自然特性迎得士庶喜爱;而广泛地国际文化交流和自由活跃宽松的思想环境也使佛教在传入中国几百年后发展到顶峰。使牡丹文化和寺院文化碰撞出斑斓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15.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7.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18.
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政策,使得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更为激烈。由于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肯定,佛教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如此,佛教在唐代还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除了其自身的教义易为大众接受以及玄奘等许多佛学志士的不懈努力之外,唐太宗为玄奘所译诸经写的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与两种不同字体的“圣教序碑”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佛教思想自"缘起"论始,就主张人与自然皆为一体,这也成为佛教环保思想的基础所在。由此衍伸开去,"依正不二"之论与《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之喻来说明人与自然实为互存、互用,息息相关的关系。这些思想成为佛教生态理念的主流。此外,"无我论"、"无情有性"、"净土论"等进一步对佛教的生态理念进行阐发,将人与自然置于同一层面上看待,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人天地对立的观念。佛教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如"护生"、"惜福"、"净化佛地"等对当今社会的生态理念多所启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佛教为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颇具价值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对中国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艺术展演进行了研究。认为全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现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各种因素自我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表达方式和注重程度都有所变化。当前世界的发展正逐渐演变成文化的角逐,因而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主义”在艺术表现力上的运用,通过全运会开幕式的舞台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