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敕勒川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涉及到民族、宗教、自然等各方面,探讨以包头为中心的敕勒川,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俗文化圈,表现出了具有民族文化历史传承、文化认知、区域精神认同功能的多元共生的文化模式。民俗文化的创作主体也随着经济交往的深入而不断变化,保持着比较旺盛的文化创作力。因而,激发民族文化创作成了当下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当地民族世代传承,共同拥有的生活习惯,是民族个性的象征性文化符号。近年来旅游业的快节奏发展,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出现民俗同化、异化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同时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宏观调控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和消亡的局面;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中国民俗文化小说发展兴盛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小说与乡土小说和市井小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固成模式的民俗(民间)文化的透视与建构,表达作家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批判或对传统人文理想的赞美与构建,是民俗文化小说的基本特征。民俗文化的稳定的结构形态,为小说审美提供了两相对应的文本结构的意蕴层式。表层上,它具有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展示惊世的人生图最的写实性审美功能;深层上,通过接受者对表象层的物态化民俗事象符码编写的解读,实现作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透视与文化建构,获得除表象层生活世相以外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干族是我国回族的后裔,其民族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民族自我认同、民族语言认同、民族文学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教育认同五个层面调查了中亚东干族的文化认同现状。  相似文献   

5.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传承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政策与广大民众的疏离,传播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意识淡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重铸民众的主体认同意识,探索多元化的宣传传播途径,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都无处不在的掺杂着外国文化的元素。文化认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当一个民族抛弃本土文化,认同其他的文化,那个民族在实质意义上就消亡了,因此,要想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就必须通过一系列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因其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性而备受瞩目。艺术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借助艺术教育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文化理解,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有着很大的可操作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试从文化安全的角度简要分析艺术教育在云南跨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以及三种艺术教育途径,以期引起更多学界人士关注这一特殊族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指在民族地区聚集的人们所创造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西藏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本文从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了提升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促进中华民族认同要靠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影响力,要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彰显内在吸引力,共同构筑中华民族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因此,弘扬中华文化活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发挥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当前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陈典松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詹天佑》的民歌运用技巧入手,对该书运用的十首中外民歌引用的环境、效果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认为《詹天佑》一书中的民歌有跨地域性、跨文化性,在文学创作中有其创新之处,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2.
壮族女性是众多民族中形象特别突出的一个群体,她们是族群的创造者、家国的护卫者、爱情的主动者、风情的演绎者。在长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壮族女性扮演着“女强人”角色。壮族女性凭着她们对族群、社会与家庭的特殊贡献而赢得壮家人的认同与崇敬。壮族社会中一代代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民俗风情等艺术形式呈现出一幅幅别具特色的壮家女子风情画,展示了壮族女性丰满而独具魅力的复合形象。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地域文化视角,选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个具有丰富多彩民俗节庆活动的传统节日,对其在岭南文化和齐鲁文化影响下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与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在产生流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时令特征和地域文化性。随着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其多样性和特色日渐式微,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社会教育功能也随之减弱。特定时间、特定场合所开展的传统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在保证其核心价值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鼓励并引导有创造性的良性改造,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入手,探讨中国舞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发挥其在华夏民族中的精神纽带作用.研究认为:舞龙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已跨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另外,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舞龙运动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文化纽带的实质,就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问题,它也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舞蹈应该是未经规范的,在原始社会的民间生产劳动中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的形式或节奏,是即兴的,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反映生产生活的肢体行为。这种舞蹈不一定协调流畅,然而它却能一代一代的传衍下来,作为后来一切优美舞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是对个性化的块茎事项广泛认同后,凝练出一统化的树状法则,使得文化在遵循这种普适规律不断地发明中世代相传。对“传统的发明”中,富有活力的民间块茎思维生成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发明,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国家树状思维则是集大成的发明关键。经过实证与理性分析,源自民间、有待于国家进一步支持的,通过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以丰富的传统拳种展示技术自由的“竞艺武术”是继“竞技武术”之后的“传统武术”的当代再发明。“竞艺武术”不仅符合当代体育竞赛属性,还充分地继承了武术传统,平添了传统文化含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失为武术文化演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陇南地区在陕甘川交界之处,县区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民间美术的文化内蕴与艺术风格更是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是,受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保护意识逐渐淡漠,使得许多地方文化与艺术赖以生存的原生地域被湮没,民间美术传统的创作观念和技巧受到极大的冲击。建立民间文化保护的合理机制,加强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是发展与保护陇南民间美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探源和逻辑分析研究的方法,对中华武德受不同时期主流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谓文化性格是指一定时期独特而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侠文化、封建农耕文化、儒家文化、新文化等等。它们都能对一个时期的官风民俗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比较我国汉、苗、傣族龙舟竞渡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苗、傣族的龙舟竞渡在我国多种龙舟文化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三个民族龙舟竞渡的文化渊源、演化过程、祭祀习俗作比较研究,可看出,竞渡活动起源于水上生活和劳作.汉族龙舟竞渡从祭龙神转为对英雄人物的纪念,成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苗族、傣族龙舟竞渡受汉族龙文化的影响,主要是祭龙祈年,各自成为龙舟节、泼水节的活动内容.由于汉、苗、傣族龙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都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体现出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高校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而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教改旨在反思和转换当前高校民俗学教学单维生硬讲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鲜活民俗文化的亲身感受和体悟,训练其初级民俗田野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新模式,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