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要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科学化,必须真正从史实出发,公正地评价唯心主义的问题。文章从史、论的结合上论证了哲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党性原则不是平议唯心主义的依据;提出了唯心主义不足哲学史上的“反面教员”,它同唯物主义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人类理论思维前进的内在动因的论点,并以中国原始儒学到魏晋玄学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了它的动因作用。作者同意哲学与政治不“等同”的观点,但不以个别例证为论据,主张从理论上去深入探索唯心主义为何能有政治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在学习讲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存在着许多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只讲列宁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不敢大胆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曾作为一种借用力量在列宁同马赫主义论战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忽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对某些问题论述上“相合”之处;只讲马赫主义“反动透顶”,不讲其中所含的某些“真理”;只讲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讨伐”,不敢提列宁吸收它们的某些思想资料丰富了唯物主义等等。这反映了对原著精神缺乏全面的理解,也不是对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应该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一九○八年所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于恩格斯逝世后的自然科学成就作了哲学概括,从理论上粉碎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1895——1916年所写的《哲学笔记》一书,广泛地研究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了许多评论和批语。这些评论和批语少量的写于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1842年《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起点,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一时期没有提供转变开始的明显标志,其依据也站不住脚;而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却提供了明显的标志,并有充分依据说明这一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6.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7.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论述了"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责任、行动的观点,阐明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行动哲学,有其合理性,但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性质。理清萨特写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文本逻辑,对文本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简要评析,并从总体写作角度以期有所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争论。1985年,《社会科学评论》第4期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文章:《论恩格斯否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直接了当地把争论归结为恩格斯究竟否定了还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鉴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何评价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的争论,因而大有讨论的必要。杨献珍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论述了他的观点,让我们也跟随杨献珍同志的论述,作一些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有限无限问题"是数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基于以下哲学观点开展讨论:反对唯心主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讨论"有限无限问题"。本文从哲学和数学角度全面回顾、剖析了黑格尔的辩证无限观,同时介绍了恩格斯关于无限的论述,并对数学中的实无限、潜无限观进行了分析,指出实无限观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无限观。与此同时,作者对黑格尔的无限观和数学中的两种无限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无限观",摒弃潜无限、实无限观中错误的一面,积极吸取两者正确的一面,即既要承认无限的客观存在性和可认识性,又要承认无限过程的不可完成性,这是解决数学实践中诸多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0.
(括弧内前一数字为期数,后一数字为页码).哲学·哲学史令假象与极左路线重读《人为什么犯错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 —兼与薛志贤同志商榷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兼论哲学体系问题唯心主义平议关于评价唯心主义的浅见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关于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 —与丁宝兰同志商榷庄子思想研究(上)孟子研究管见成一丰(1一21)刘文义(3。3)刘歌德(2一12) 薛志贤(2.2Q) 陈俊氏(102)李敏生峋德荣(4.17) 陈俊民(4.3)潘富恩施昌东(3010) 童书业遗著(4024) 元运德(4一34)余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带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有限无限问题"是数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基于以下哲学观点开展讨论:反对唯心主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讨论"有限无限问题"。本文从哲学和数学角度全面回顾、剖析了黑格尔的辩证无限观,同时介绍了恩格斯关于无限的论述,并对数学中的实无限、潜无限观进行了分析,指出实无限观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无限观。与此同时,作者对黑格尔的无限观和数学中的两种无限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无限观":摒弃潜无限、实无限观中错误的一面,积极吸取两者正确的一面,即既要承认无限的客观存在性和可认识性、又要承认无限过程的不可完成性,这是解决数学实践中诸多矛盾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陕西师大学报》载陈俊民同志《论哲学史研究中的党性原则问题》一文,读后颇有启发,然稍假思索,亦不乏疑义。现将笔者不解之处,具列于后,并略陈己见,以就教于陈俊民同志。一、根本分歧何在?陈文的第一部分写道: “长期以来,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通行着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哲学史,就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即必须坚持所谓的‘党性原则’,否则,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哲学史了。”陈文第四部分,又以《通常所谓的“党性原则”根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为题,专门论证了这个“所谓的  相似文献   

13.
我在拙作《关于哲学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中曾提出,哲学的体系“要体现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同一性的原则,即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一致,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那篇文章主要是评论广东一本高等学校哲学教材,对于哲学体系的若干主要问题并末展开论述。现借《陕西师大学报》开展哲学体系问题讨论的机会提出一点具体看法,就教于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哲学有党性,这是列宁在《唯批》中所集中阐明并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目前理论界对这一原则的含义、作用以及还要不要坚持它,持有不同的看法,展开了有益的讨论。本文想就哲学党性原则的精神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谈一些看法。(一)哲学党性原则的精神实质在于必须遵循通向真理的道路前进哲学的党性原则,涉及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即:政治上的党派性问题、哲学上的党派性问题和哲学的阶级性问题。列宁讲哲学的党性时也经常提到这三个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就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哲学党性原则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非<国语>》中。《国语》的世界观表现为"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也有关于"气"和"五行"的思想。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中落后观念的批判,系统地阐发了"天人不相预"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发展了《国语》的"气"论。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乃是从联系和发展中研究哲学的重要方法。列宁非常重视这一方法,明确地把它作为自己写作《唯批》的一个基本原则,并从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方法本身。学习和研究《唯批》中的这一方法,对于我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仅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些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评价波普尔的世界3时,有人提出:“世界上似乎存在着一种既不完全是物质现象,也不尽然是精神现象的‘第三态’”(《波普尔的“世界1、2、3”理论评介》,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2期。以下简称《评介》),并力图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我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之外,本质上根本不存在第三种现象,因而“第三态”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波普尔世界3的具体评价,而且直接涉及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12日一15日,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了体育社会科学规划工作会议。会议深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意见》,总结了2004年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研究了2005年的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经过学习讨论,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关于2004年的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对2004年的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会议认为,在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制定发布《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念见》  相似文献   

19.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拙文《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我自知两年前的那篇文章是不很成熟的,但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哲学界的关注和讨论还是令人高兴的。本文试图以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揭示物质概念的内在规定,对于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一)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整体理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