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论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十一五农民健身工程”,从政府服务、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组织的建立等方面来探讨发展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体育。明确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探索一条适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之路,以促进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农村体育是目前群众体育的重点,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农村体育,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苏州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研究指出: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农村体育保障制度;加大体育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抓住“环太湖体育圈“开发机遇等措施发展苏州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这种自在、传统、民俗的农村原生态体育形式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新农村的建设、社会结构的改革、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节庆体育旅游的兴旺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困扰、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推陈出新的欠缺、活动主体的流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的发展。指出与时俱进、准确定位、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开辟经济渠道、建立适宜参与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赣南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实现群众体育功能和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赣南新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地理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该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农民体育活动,拓展筹资渠道以促进健身场地设施的利用与建设、加强对新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开发客家体育文化资源,使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本土化、加强地方高校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研究和落实等成了赣南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子系统.应该站在国家发展大战略中去研究和实施.新农村体育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来自体育之外的因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经济收入低、农村文化变迁、农民对体育需求的非必然性、镇(乡)政府难以发挥向农村辐射效应等四大挑战,认为新农村体育建设应该多"点"并进.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农村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科学内涵入手,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部六省24个县(市)的30名专家、学者、干部和48个乡镇288个自然村的农民进行了有关农民的体育意识、健身内容与形式、组织管理、经费投入、经济条件等进行调查,从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多个角度对制约华中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根据“中部崛起”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审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民健身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最后从文化的不同层次结构角度探寻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体育运动发展区域不平衡,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及体育场地设施短缺;农民体育人口相对值偏小且体育观念落后;体育工作中缺乏专业体育指导员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采用田野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河南省农村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包括体育文化观念、体育组织机构与制度、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情况,探求促进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为政府的农村体育政策提供参谋,实现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背景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合理规划场地设施建设、创新民族民间体育、整合体育文化资源、优化体育消费结构等力显新农村全民健身的中国特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规划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规划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就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观念、农村体育公共品供给和农民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困惑,通过构建新型公共体育文化体系,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体系的保障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全民健身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契机。以民俗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背景,归纳总结了山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联动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的科学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城市比较而言仍存在比较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差异,影响城乡体育文化各自的发展平衡性;体育事业战略重城市、轻农村,影响着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经济收入以及经费保障制度不平衡,影响城乡体育发展的同步性;城乡二元结构仍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影响城乡居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平等性。文章提出,更新理念,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加强城乡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体育消费等策略,旨在为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根据东部地区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目标,提出发展东部地区农村体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文明进程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文化学及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节庆体育与农村文明进程的内在联系,节庆体育与农村文明进程互动对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节庆体育与农村文明进程协调发展对策,旨为节庆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框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工程。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经济、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都将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会给农民体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应该抓住机遇,从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农民体育的组织形式、树立以文化娱乐为主流的体育价值、重视和挖掘“乡土体育”项目、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和发挥小城镇在农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着手,谋求农民体育工作在新形势下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解析,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功能、意义、现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提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还需强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揭示竞技运动异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从化、化与社会及化社会化几个层面探讨了竞技运动在目的、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诸方面的异化问题。从化社会化的角度把竞技运动的发展分为前社会化、社会化和后社会化三个时期,分别论述了不同时期竞技运动的基本特点,进而对产生竞技运动异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对策与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制约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农村体育理论薄弱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体育内部原因;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思想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原因;“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制度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