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聚合物驱受剩余油静态因素和注聚因素影响,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粘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聚合物驱后变形井网方式开采及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方式开采研究,以期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总结孤岛油田4个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单元在转后续水驱后形成了一套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元后续水驱的长效开发,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矿场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孤岛油田南区Ng3-6单元二元复合驱精细地层研究,探索出新井、完善井网、细分层系注聚、优化二元注入配方等适用二元复合驱开发单元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胜利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聚合物驱先导实验获得成功以来,先后在孤岛、孤东、胜利、河口采油厂进行推广应用,飞雁滩注聚区2000年11月投入注聚,是胜利油田第一个含水低于90%实施注聚的开发单元,注聚时增油效果明显,属于注聚一类开发油藏,转后续水驱后通过注采完善、提液等工作,其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其它同类型注聚油藏,通过对其效果分析,对今后较低含水注聚转后续水驱开发油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现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交联聚合物调驱体系开发出的三种凝胶体系,即CDG分散凝胶体系、黄原胶体系和弱凝胶体系,分别从作用机理、对配方的影响因素、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系统介绍了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对提高油田采收率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孤东油田在注聚方案优化研究、注聚区数模跟踪研究、聚合物热稳定性、聚合物抗盐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了注聚前降水调压封窜调整、注聚过程中因地制宜调整注入粘度、后续水驱分层温和注水等一套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调整配套技术。同时强化了聚合物驱全过程的开发管理、动态监测、参数优化和跟踪调整,保证了注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孤东原油上产和产量接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应用主要做法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日趋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孤东油田在先期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以来,自主创新,对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钻密闭取心井、常规油藏工程分析等手段,认识单二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新钻井、老井侧钻、调整注采剖面、识别低阻油层、应用水动力学方法挖潜微构造高点等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单二块剩余油研究和挖潜措施开拓了稠油油藏特高含水期挖潜思路,对同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尚店油田东营组断块油藏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经矿场试验后,见到了明显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单家寺油田单六断块特稠油油藏经过近15年的吞吐开发进入了多轮次吞吐后期开发阶段,由于边底水的强侵入致使吞吐效果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多轮次吞吐后期开发效果,因此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复合驱油体系,提出了不稳定复合蒸汽驱技术,改善了多轮次吞吐后期的开发效果。不稳定复合蒸汽驱技术能有效的改善特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的开发效果,是该阶段今后的主导开发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孤岛油田中一区Ng4单元于1997年1月开始注聚,2000年7月结束注聚转入后续水驱开发,目前已进入后续水驱开发的中后期阶段。注聚转后续水驱后地下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剩余油在空间上呈高度分散状态,含水回返速度加快,高含水井越来越多,平面矛盾进一步加剧,稳产难度日益增大,因此加强后续水驱中后期注采调整技术研究是今后稳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零散新井的挖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断块油藏中利用老井无法控制的剩余油储量规模较小、不适合部署成套新井、大面积完善井网、整体挖潜的状况,在构造、储层、开发一体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断块油藏高含水期零散调整型新井挖潜模式研究。从新井挖潜的内涵出发,在"断层分割、弱驱控油"理论指导下,围绕利用老井开发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采出程度、损失储量等技术界限展开分析、论证。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挖潜模式,对提升零散调整型新井设计效果、提高开发经济效益,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埕东油田西区由于地下大孔道发育,资源评价时被划归为提高采收率四类单元。介绍了埕东油田西区强化泡沫试验区的油藏地质特征、泡沫剂性能、强化泡沫驱油实验,并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试验区强化泡沫驱段塞大小、泡沫剂浓度、聚合物浓度、注入方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优选出强化泡沫驱油方案,并对其驱油效果进行了预测及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部分注水开发的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中高含水期复杂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治理难度大。纯化油田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针对剩余油分布的特点,结合目前先进的监测及井下工艺技术,部署了以实施侧钻、堵水、大修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措施,油藏含水上升率下降,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芦湖油田S342层开发生产状况和规律分析,应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大芦湖油田S343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结合水平井方位和水平生产井段长度优化结果.设计了S342层开发调整方案,方案开发指标预测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有利于减缓产量递减和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可提高采收率6.62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18.14×104t.具有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飞雁滩油田三采区调剖施工中堵剂窜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注聚区地层在注聚中后期,高渗条带、大孔道业已形成;聚合物驱地层中,滞留聚合物的存在使目前堵荆的地层适应性差;段塞组合不合理,前置段塞强度偏弱,容易被后续注入液突破.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窜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滨南油田滨一区沙二段油藏的开发现状,通过地层精细对比、断层精细解释、沉积微相研究等落实构造和储层特征,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研究,补充和发展了基于正演模型的分层剩余油评价技术和数值模拟的饱和度拟和技术,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了新认识,提出了今后挖潜方向和具体的开发方案,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正韵律厚油层水驱油的特征,提出了夹层和优势渗流通道是控制剩余油富集的两种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富集的特点,提出了正韵律厚油层五种主要的挖潜措施及其适应性。对于夹层发育的油层,借助夹层作用,开展浅部调剖和水平井顶部挖潜;对于夹层不发育、优势渗流通道较发育的地层,主要开展深部调驱和深部调剖;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顶部渗透率低,且地层较浅、压裂易形成水平缝的油层,开展厚油层层内压裂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对于层内非均质性强、纵向渗透率大的厚油层,开展周期注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胜坨油田二区东二段为胶结疏松的边水稠油油藏,平面上原油物性差异大、原油性质差、油层容易出砂、开发难度大,经过10年开发.采出程度仅为6.8%,含水66.9%.针对该块存在的自然产能低、产量初期递减快、动用储量较差、井网控制程度差.边部井含水上升快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挖潜开发方式的优化研究,改善该块的开发效果,提出蒸汽吞吐方式是开发该类稠油油蒇的最佳开发方式[1][2],已在该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并得到推广应用,为同类难动用油藏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场油田王广区下第三系潜43油组属低孔、低渗储层,由于井深、低渗透,1997年以前一直没有投入整体开发。近几年来,通过加强油藏研究和采油工艺技术配套措施,对王广区实施了整体部署和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同时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井网方式的优选,提出了该油藏剩余油挖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