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名词能够与动词组合构成N+V状中短语,其性质是动词性的,在句中能作谓语、定语、主语和宾语。N+V状中短语在作谓语时,其中的名词性状语N从语义指向上看,有时指向谓语动词V,有时指向结构中的其他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世说新语》中动词作定语为研究对象,穷尽性搜集了有关用例,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V+N;V+之+N。而"V+N"结构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方面解释汉语中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加后缀“化”构成动词这种语法现象。第一,对“N/A 化”进行句法分析,指出“N/A 化”具有动词的句法特征,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第二,对“N/A 化”作进一步的语义解释,并指出后缀“化”可以激活“N/A”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最后简单总结“N/A 化”动词数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虚化动词是一种语言现象,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都得到加强.因此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语法功能上,过分忽略它们的词汇意义.本文以"have、take、do、make、give"为例,通过探讨"虚化动词+事件宾语"的结构来强调不同的虚化动词其使用范围也不同,诣在引起学习者...  相似文献   

5.
“终了/完了”义的动词“了”,首先在“动+宾+了”格式里趋于虚化(但仍为完成动词),在“动+了”格式里虚化程度更高,当“了”后带上宾语,形成“动+了+宾”格式时,“了”才真正成为完成体助词。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研究语料库,对英语本族语料库和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的effect一词的连接搭配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effect一词的使用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ADJ+N以及V+N两类连接中,以及在effect作动词时,中国的学习者出现滥用、误用和少用的情况比较多。笔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形容词用在动词后,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动词后的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程度、结果或性状。如“打扫干净、打扮漂亮”等。然而,以下“动+形”结构中的形容词,并非对前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8.
“副词+名词”的排列不等于副词修饰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副词+名词”的排列现象不等于副词修饰名词,这种排列中所谓的“副词”其实是动词或形容词;所谓的“名词”也并非名词,而是形容词、短语或隐含着的动词。  相似文献   

9.
腾冲和顺方言的程度表示方法较为特殊。在表示程度高时,常以形容词、动词和“不得”、“不得靠”及其附加成分的组合搭配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可以用“老实”、“蛮”、“烂”、“过于”等词来表达,有时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加“法”,数量词后面加“家”的方式来表达。在表示程度低时,一般采用形容词、动词和“滴滴”、“滴滴子”、“小滴滴(子)”、“多大滴滴(子)”及其附加成分的组合搭配来表达,有时还可用在数量词中间加“老”的方式来表达。  相似文献   

10.
毛鹤美 《阅读》2024,(15):17-19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对于拓展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均有较大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1+N”的群文阅读教学需正确处理“1”和“N”的关系,确定“1+N”材料选择的原则,明晰“1+N”群文阅读的操作形式。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主谓谓语句型中,“S V的 N”式别具一格。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这种句子的特征和作用,并用该句式与相关句式进行比较,便能进一步确定其主谓谓语句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诗经>中"莫"字用例的分析,认为"莫"为副词而非动词.  相似文献   

13.
也谈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职大学报》2004,(1):105-107
本文就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进行分析,简要概述其他学者的研究,指出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汉语复制结构是由“动词-宾词”和“动词-补语”两项构成。本文认为,“动词-宾词”形成结构上的焦点,需要有焦点短语来诠释这个[焦点]特征,而同时汉语中的泛动词“得”“了”需要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以及它们不同于英语泛动词的特征,焦点短语和泛动词的共同作用促成这种结构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错”既能作补语,也能作状语,但“V+错”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错+V”,这被称为“错”作补语和状语的使用不平衡现象。该现象的产生首先是历时原因,其次,还有共时原因。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阐释“V+错”比“错+V”更常用的共时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形容词状补易位现象,并对状语和补语进行更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汉语“所”字百余年来的研究状况从“所+V+(0)”之“所”、誓词中之“所”、其他情况之“所”三方面加以分类综述,概括“所”字的语法功能,并对其作出评说。  相似文献   

16.
表行为动作体验的“V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V)与“起来”组合在句中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作为表示行为动作体验的“V”起来,则构成下面这样一类很有特点的句式: (1)这声音听起来很耳熟。 (2)那条道儿走起来有点儿远。 如果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这类句子实际上由话题和评论组成。尽管在结构上“V  相似文献   

17.
“透过”一词不见于辞书,研究者和学习者均未加注意。“透过”可作二词性,一为动词,义为“穿过、通过”;二为介词,在句中引出动作发生或者完成所需要的凭借,相当于介词“通过”。两种用法之间是借助概念隐喻而发生演变的。  相似文献   

18.
"到+L"的不同语义指向使"把"字句"S+把O+V+到+L"位移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也使位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类"把"字句的两个变式.  相似文献   

19.
小议词的"客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的“客串”作为社会文化商业化的产物,屡屡出现在报刊、电视等传媒上。词的兼类不能等同于词的“客串”,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的“客串”按客串后词的词性可分为3种类型,即客串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作为新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不能简单地把词的“客串”看成是违背语法规则。时尚的东西往往短命,词的“客串”寿命也不会长久。  相似文献   

20.
谈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的一种重叠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料调查入手,指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动词(有部分形容词)中一种新的重叠形式:地一V一V式,推断其形成时期大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进一步描写和分析了一V一V式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指出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突出的描写性特征,并说明了这种特征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