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缓解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目前新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男女教师在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族别在低成就感维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工作怠慢方面差异非常显著,讲师的职业倦怠最为严重。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工作怠慢两个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其组织支持感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组织支持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不同职称高校教师在去人性化和职业倦怠上差异显著,不同年龄高校教师在低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上差异显著;(3)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与职务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组织支持感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从重庆市三所高职院校抽取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性别、教龄、婚姻状况、职称、教学工作量都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变量,这些变量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状况,从自主性、掌握环境、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纳6个维度对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婚姻状况的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上海民办高校教师在自主性、个人成长、自我接纳方面差异显著;职称、婚姻状况对上海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除了自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及总体水平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探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自我效能感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对420名高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和教龄的教师在人格解体和身心衰竭上差异显著(P〈0.01)。②追求成功动机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而避免失败动机与倦怠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身心衰竭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成就动机、自我效能与倦怠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调查田径教练员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其他运动项目教练员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方法:运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对195名教练进行了调查。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人性化维度上,田径教练得分最高,与其他项目教练有明显的差异。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田径教练的得分最低但与其他项目教练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其他项目教练相比,田径教练显示了明显的职业倦怠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上网情况、人际关系与性别差异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与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CSIRS),对郑州大学500名在校大学生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两性的上网目的、每天的上网时间、网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总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交谈得分和异性交往得分上差异较显著;每天上网时间与人际关系总分呈正相关,与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个维度上也有显著相关。可见,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时间及网龄上存在性别差异,但在人际关系上差异不显著;每天上网时间越多,越有可能存在人际关系困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美国社会心理家马斯拉池(Maslach)编制的职业倦怠通用量表为工具,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中不同性别、学历、职称、年龄、工作岗位,在职业倦怠上存在差异。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多创造或提供高校教师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大学生完美主义量表,对郑州大学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得分、人际关系得分以及各自的维度得分,在男女性别上均无显著性差异;除条理性得分待人接物得分与异性交往得分外,其他方面均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及其四个维度和完美主义及其四个维度,在性别、独生与非独生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完美主义对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教师社会角色结构认知情况进行了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教师社会角色是由社会行为、社会地位、社会期待、社会权利、社会义务、社会身份6个维度构成;2)构成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结构认知的6个维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并支撑该结构。3)在探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重比较方法分析同时发现,体育教师因各种外界因素和自我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角色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小学体育教师因教龄、任教地点、毕业专业及职称的不同造成他们社会角色认知的差异;中学体育教师因教龄、家庭居住地、任教地点及任教学校级别的不同造成他们社会角色认知差异;大学体育教师因任教学校级别、职称、性别、任教地点及文凭的高低造成他们社会角色认知的差异。本研究可帮助体育教师在自我社会角色结构的认知、丰富自身社会认知内涵、提升自我社会行为价值、加强自我社会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社会性成长及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提供积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培养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