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冯薇 《职大学报》2010,(4):53-55
本文主要是对日本语中的人称代词的种类、使用的对象以及不同代词的尊敬程度和人称接尾词的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不同地位或年龄的人,所使用不同程度的人称代词的特点来分析和阐述。在不同代词的使用上都有一般、尊敬、自谦、简慢,还有长对幼、上对下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文章比较了德阳方言与普通话表达的差异。从词类角度列举了德阳方言在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七类词中德阳方言的一些现象,并列举了德阳方言的一些独特短语和一些其他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外国留学生的作文语料,分析叙述性文章中的间接引语偏误。研究发现,外国学生使用间接引语时,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引述动词的使用以及句类转换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偏误比率以人称代词偏误和引述动词的偏误为最高。此外,还存在大量回避使用间接引语的现象。针对间接引语的偏误情况,从成段表达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有必要引入间接引语教学内容,教师也要在教学中重视间接引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分析,人称指示语可以用作人称代词来使用,其用法有时与语境相关联,才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通过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一些事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人称指示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5.
《尉缭子》中的代词按意义和功能可以分为3大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6.
中级阶段的波兰学生在人称照应方面发生较多偏误,表现为名词、代词和零形式几种不同语法形式之间的误用。通过“回数法”将其与汉语本族人语篇进行对比,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呈现出代词“他”的过度使用、零形式使用略为过度的特点,第一人称代词照应则呈现出代词“我”的过度使用和零形式使用不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语境体现权势关系,在总统辩论中尤其明显。候选人在总统辩论中对人称代词的选择其实是主观能动构建语境的过程,其中对人称代词“I”和“we”的使用体现出强大的政治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凝练、含蓄,人称代词通常省略。译者在英译古诗时,由于受英语形合特点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出人称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唐诗《春晓》的四个英译本选用了不同人称所产生的情景联想和抒情效果表明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意境,对确定恰当的译文人称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翻译的审美评价标准。为了正确理解与再现原诗的意境.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全面分析原诗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从而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代词“it”用在某些动词或介词后 ,构成习语 ,成为动词或介词形式上的宾语。在具体使用中 ,本身有时无实义 ,语法上称作“虚义”it。在习惯用法中 ,它代表着不同的具体意义 ,而且比其它人称代词有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缅甸语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过程中长辈和小辈、上级和下级、僧侣和信徒之间存在有谦称、卑称和一般自称之别,同时这些称谓还有区分男用和女用的不同形式。这不仅与人称代词的形成历史有关,还与缅甸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1.
徐进霞 《阅读》2008,(3):41-42
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人的代词.分主格和宾格两种。请看后表。  相似文献   

12.
安培 《阅读》2006,(1):38-39
人称代词就是用来代替人的代词。它分主格和宾格两种,请看列表: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名目繁多,讲究格位,无单复数之别;现代汉语则简洁明晰。本文考察了先秦汉语人称代词的大量用例,并结合近现代汉语称代系统的特点,比较分析了今、古汉语称代系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追溯了现代汉语称代系统的源流发展,阐述了今古汉语称代上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形式上对《祖堂集》中有定无定表达的各种手段进行考察,指出:一、有定性表达中,有定性主要由三类定指词及其短语来表达,并且三类定指词中,由专有名词及其短语表达的有定占绝对的优势,有定的光杆名词性成分大多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二、无定性表达中,主语位置上由光杆名词表达的无定多用于特殊的场景语境,这使我们重新审视有定无定的意义;"有"字及其短语是无定表达的主要方式,并且"有"后可以出现专有名词而没有出现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形式。与主语位置相比,无定表达在宾语位置占有较大的比例。三、交际原则的作用,使整部《祖堂集》中有定表达的数量远远多于无定表达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通常认为“某”的自称代词用法是由于避讳而形成。笔者以为,唐代自称代词“某”由魏晋时期指代不确定人称的“某”发展而来。“某”自称用法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由泛指向确指的转变,这恰恰适应了汉语表达精密化的需要,反映了汉语无定范畴和有定范畴即对立叉统一的辨正关系。元代以后受语言经济规则和明晰规则的制约,自称代词“某”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不仅系统庞大,数量多,而且用法复杂。因此,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上古汉语中有没有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它们的用法如何等问题,各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作一个考察,希望通过这一工作,可以促进古汉语代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吴国兰 《阅读》2007,(10):38-39
同学们,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虽然同为"代词",可它们之间的区别大着呢。这不,今天它们俩在PK台上大显身手,想一决高低呢。精彩的PK赛不容错过哦,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儿童的汉语人称代词"他"的语法化习得过程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上的映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汉语多用具体名词,英语多用抽象名词。汉语多用人称代词作主语,英语多用非人称词类作主语。汉语多用主动结构,英语多用被动语态。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对比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  相似文献   

20.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你”出现频率最高。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尔”和“汝”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汝”的用法和“你”在语法上并无差异。可以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您”单用时,可以表示第二人称复数。“恁”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是“你”的方言变体。“贤”是表示尊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作品中出现次数较少的“伊”大多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二人称代词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的特点。但也出现了个别的代词后加“们”表示童数的用法但用例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