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身体在教育中依然被遮蔽,这导致教育中存在着忽视学生身体经验、身体形态的"标准化"、身体活动受限、身体囚于时空的"牢笼"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知识阶层否定身体、规训化和功利化教育的在场以及知识教育学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应从确立全新的身体观、关注具体的人和营造"身体体现"的教育氛围等方面实现教育对身体的理性关照。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点,也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原点.自由而强健的身体引发了古希腊人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从而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开启了人类身体教育的序幕.在理性主义的推动下,体育教育成了一种对身体的教化过程,而文明社会形成的对抗更使体育教育的竞技化成为一个常态.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是指个人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地发掘和调动。身体发展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身体教育是促进人身体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身体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使人自觉,身体活动是促进身体的发展途径,健康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获得是身体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前人身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身体本身可能存在的教育价值及身体与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关联与逻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由身体本身以文化、艺术及美的形式所彰显出的生命力量、自由意志和人类情感欲望等因素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体育教育的实现应立足于对身体的教化,从身体出发,最终回归到身体中去.  相似文献   

5.
在论及"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或"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时,一般探讨的都是人的"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身体"并没有真正进入教育理论的视野.身体在教育理论中本应该具有曼基础的地位,这是因为:人的身体,人的自然性、生物性,本来应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人的身体,但人们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身体是最真实的存在,排斥身体及其感觉的教育,绝非完整的人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虚幻的教育,因为它无视个体的真实性;提倡身体视角的教育研究,并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颠覆,而是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女性的身体被一场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抬进了历史的前台。以国族利益为名,对“女子”的身体进行了改造,以致近代女子体育教育的勃兴。通过选取这个独具身体社会学意涵的历史切片,对女性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自觉萌发身体意识,以及国家通过建立对新的身体规训制度重塑“新女性”的转折期进行纵深考量。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得到以下结论:教会女子学校和国人自办学校是女子体育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阵地,国家通过制度设计、教科书编撰和师资培养予以制度保障。大多数女子们的身体由身困家中到身为国有、身为国用,渐入身心分离之境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警察体育本质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剖析,阐释警察体育与警察竞技教育的相互关系,辨析警察体育同警察身体发展、体能锻炼行为、身体运动和其他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经过论证,指出当今中国警察体育的教育特性及警察体育活动的教育属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比较、思辨等方法对动作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的意义、儿童早期动作教育的概念与内容、当前我国幼儿园动作教育现状与困境进行了阐述;指出:儿童动作学习核心经验的研究是中国早期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并对进行幼儿动作教育与综合训练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为落实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的动作教育与综合身体训练的常规化、正规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8年"艳照门"事件掀起了社会各界对于身体的再度关注。作为个人隐私的身体,能否被展现在公众视野中?色情照片和裸体艺术如何区别?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又能不能被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对裸体艺术和身体写作这两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身体美学的含义、发展历史以及未来趋势,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身体美学,从而为普及美学知识,提高人们审美鉴赏能力做出一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乌克兰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认为学生的健康教育是教育和教学的首要工作,坚持身体与精神相统一的健康教育观,倡导“相互渗透”健康教育理念,以及建立“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健康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学生健康教育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地域环境、教育观念等实际情况,从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师资培养特点进行分析,强调新时期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新时期发展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地域环境、教育观念等实际情况,对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师资培养特点进行分析,强调新时期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新时期发展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粤西地区224所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粤西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存在学历及职称层次偏低,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量大,对课程改革的认知不足,科研能力差,继续教育情况不理想,工资福利待遇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文章通过对国内外Physical Literacy(PL)、体育素养文献的回顾,分析中外体育素养文献的研究类型与研究主题等变量,找到发展和促进PL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PL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研究提供启示。方法:以"体育素养""身体素养"和"Physical literacy"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SPORTDiscus和EBSCO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通过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32篇中文和57篇英文文献。对数据进行编码,定量数据使用Excel中的频率和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当前国内外有关体育素养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国内外均认同Whitehead的体育素养概念,但并未完全达成一致;测评工具没有展现出PL概念特征;国内外研究主要群体均为学生;国外研究类型较国内更多元,研究主题更广泛;全球纵向研究少,横向研究多。我国对体育教师PL的现状调查以及职前体育教师PL的培养似乎欠缺,加强PL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能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当前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低与种种反常举动频发的现状,在论证体育对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并具备可行性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验等方法,就体育挫折教育情境的设置与应用进行了研究。体育挫折情境是在学生需要、兴趣相反的方向上设置挫折情境,以阻碍其愿望、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学生忍受挫折打击能力并能使其保持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挫折情境形式,这种情境从“难、艰、失”的角度满足了挫折教育的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挫折教育情境对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挫折排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实施过程中如有体育教师的语言指导效果更加。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身心残障学生体育教育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后,一直处于稳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融合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台湾特殊体育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逐步过渡到融合式适应体育模式。目前,融合式适应体育教育已经深入到基层中小学教育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在教学上已初步形成2种课程模式、3种主要适应体育教学方法、5种不同参与层次的融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和多种实用的融合式体育教学策略,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健康教育是包括传统体育教学内涵更广的新学科,是高校教育中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本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健康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提出了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转变的观点。并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方面的加强以及高校相关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了这种改革实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部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是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育.在剖析西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当前教育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制约因素进行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并提出西部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调整、优化、升级并举.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电视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特别是落后的西部与世界发达国家及世界教育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西部开发中,充分借助于教育电视加快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知识传播以改变落后的教育面貌,全面快速提升西部民众素质是符合我国实情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大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立足于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实践意义。基于中西体育比较的视角,以文明基础不同、适应人群不同、道德取向不同、精神取向不同四个维度分析中西体育的差异性,并研究中西体育的趋同性,最终探索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人文性、终身化、文化本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