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hysical Literacy作为一个西方舶来品,在本土释义过程中出现了 “体育素养”与 “身体素养”2种不同理解。在阐释 Physical Literacy提出背景、内涵与理论基础之后,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理解的论证思路,指出 “体育素养”的释义是对具身性认知理论的忽视与窄化,也弱化了 PhysicalLit- eracy的丰富内涵与意义。“身体素养”是更科学、合理的解读与阐释,符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现实情形。进一步分析国内外 Physical Literacy的不同测评体系,指出当前的测评体系均未能较好诠释 Physical Literacy概念中的具身性认知理论,并对 Physical Literacy测评能与不能的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提出我国身体素养测评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从“多媒体技术”到“数字媒体技术”:一个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媒体技术”一词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另一个词“数字媒体技术”悄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我们试图去辨析两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概念从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内容研究法,在分析了“多媒体技术”概念的历史局限性基础上,尝试定义了“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相似文献   

3.
当前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对"体育"进行定义,而解决这一难题最基础的工作应当从这个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做起。"体育"是19世纪末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名词性概念,之后在中国体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概念逐渐由一开始的"身体的教育"逐步演变成包括"身体的教育、身体锻炼和娱乐、竞技运动"在内的"大体育"概念,并有以"Sport"置换"Physical Education"(PE)成为"体育"总概念的趋势。"竞技"何以成为"体育"?"Sport"怎能置换"PE"?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对"体育"及其相关概念在国外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引进中国后的"体育"概念的演变、不同学派争论焦点进行解读,对"体育"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意在启发公众(起码是学界)把主流话语中的日常"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概念区别看待,把"体育"词语与"体育"概念区别开来,从而真正把握"体育"概念的真谛。文章还从发生学角度建立了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体娱)、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模型,对"Sport"能否成为中国"体育"的总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要解决"体育"概念在中国的长期纷争,必须要在中国体育学界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成才,使人完善,“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教育学意义,与教育及教育学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其根源在于知识经济主导的信息社会对传统知识观的颠覆;“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道德、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发展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要求德育理念必须“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梳理法比较和阐释了“Physical Literacy”与“身体素养”的殊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典籍中“身体素养”的涵义和哲学意蕴,得出其本然含有身心一元论与具身认知理论,继而提出“身体素养”是中国古代体育教育的题中之意。以中国传统射艺为中心视角,梳理出其身体素养蕴藏了:①气力与心志相统一;②精神修养与形体历练并行不悖;③仪礼与德艺整体发展;④日用之间、内外交养、日新至臻的身体素养论。察其要旨,古人修身强调道艺双修、德美育成,重视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审美性质,在仪式性场域中实践社会伦常,融洽群己行为,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体育特色。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在素养教育与体格培育两方面与现代体育理念遥相契应,深化中国传统射艺价值研究不仅能够建构凸显中国特质的身体素养理论,亦有助于重新定位传统射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武术习得讲求“意会”,是无法言明的体认领悟之道。在“深入阐发文化精髓”的新时代理念下,如何解读中国传统话语的价值意涵,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传播理解,是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解释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研究武术意会的文化阐释问题。考察武术意会的文化基因传统、探求武术意会的内容解释维度、呈现武术意会的现象存在原因。研究认为:血缘文化的思维结构决定了意会的认识背景、宗族伦理的制度架构强化了意会的发展路径、宗教哲学的悟道观念影响了意会话语的思想内容;肉身性的筋肉技巧、心理化的意识投射、语言解释的表达局限、词语使用的意义抽象、美学体验的艺术特征、人生诉求的价值导向,构成了武术意会的解释向度;中西差异化思维的不同取向、文化无意识的隐蔽构建、古今话语体系对身体认知的文化理解,为武术意会的解释,建立了一条东方身体的意会文化形塑、传统技艺的缄默文化关联、武术身体的默会认识形成的现代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今天的社会结构已经呈现出“个体化”特征,这使得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个体的焦虑”.在这种社会情景中,人们对其应对未来“风险”的教育制度和资源表现出极大的依赖和更大范围的恐慌.这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认识以及学生的发展.但要缓解和消除这种恐慌只有依赖教育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社会体育”概念是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对“群众体育”概念的一种完善与发展。“社会体育”概念的时代意义主要表现为它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理论基础、供给主体、服务容体、手段与内容以及供给模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但仍有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阴谋”——教育的一个味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教育理念”,仅仅“教育”二字本身才是理念,教育的涵义不是理念。一切教育作为,都是对“教育理念”的展现,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意义的示现。人,归根结底是味道和境界,人一来到人世间就具足一切,教育不能增加人的丝毫,不能减少人的丝毫,教育不能在人之外团弄出一个人来。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它的意义不在于时代,都是对人的阴谋和算计罢了。唯有跳出人的藩篱、时代的桎梏,才能逼近教育理念,逼近人理念,从而把人算计到人的最终家园。  相似文献   

11.
体育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有人去做,去实践,其本质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种体育的实践性与文字性表达的高度矛盾,正是体育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的特殊之处。“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运动,即体育以身体运动本身为目的。”这样表达体育的本质既可以在操作性上排除被动运动、生活自理和工作等非体育,又可以在价值层上净化体育思想、保持体育的纯粹性。在哲学上,我们应处理好体育的两对矛盾:一、人的身体或意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人”与“物”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才能从当今的体育现实中汲取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校体育"元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校体育所处的大环境和学校体育现象、体育教学价值、学校体育理论、思想几方面进行分析,由于体育的多功能性而导致非学校体育因素泛滥,掩盖了学校体育教学属性主导地位,旨在澄清学校体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献资料研究法,从理论上探讨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影响因素,认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的化性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领域里应有效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快乐体育”应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培养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体育课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弊端,通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快乐体育课”的历史现状、内涵与外延等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快乐体育课”将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发达国家体育生活化价值观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探讨学校体育生活化实施路径的“四个渗透”,提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意识、良好生活方式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促进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推陈出新的自然规律向前发展的。大众体育也是遵守这一自然规律而向前发展的。随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更新改变,大众体育将走向大众竞技体育。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对"快乐体育"若干争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快乐体育中存在的争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对快乐体育要有全面的认识,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不能提倡快乐体育思想,而学校体育中的非竞技体育应该提倡快乐体育思想;现今要在体育课中提倡快乐体育。同时指出了快乐体育的局限性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社会的需求、以及高等体育院校独特的优势,论述了开设特殊体育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其具体建设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献资料、逻辑分析及专家咨询法对我国“体育学科能力”定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了“体育学科能力”的定义,旨在为体育工作了解“体育学科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育·艺术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艺术、体育、艺术体育三者的定义、特征及发展,指出艺术体育并不是艺术与体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体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活动内容、展示规律的充分体现,同时对艺术体育的归类及发展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