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文献考证法、文物考古法、系统论的研究等方法,从少林寺稠禅师是否会武术以及武术是不是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两个必要条件入手,对少林武术起源——僧稠创拳说进行了重新考辨,从中得出了建设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使武术的“非遗”保护这项工程更加调理有序地开展,以目前争议较大的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武术“非遗”应该“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通过什么途径传承”展开讨论,指出: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创新,这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非遗”武术既可以在民间通过传承人传承,也可进入学校通过青少年传承,但这里的学校主要是专业院校,在各级普通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武术社团而非武术课由少数青少年传承。  相似文献   

3.
自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发了两种异质体育文化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与交融中,竞技武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中华武术的“命运”,在竭力迎合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下,武术偏离了自身的本质,这使武术的发展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当武术“进奥”失利以后,武术的发展更是引起武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武艺”和“武术”两个概念并无严格的区别。但是,古代的“武艺”,决不等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武术”。为阐述问题方便起见,有必要根据今天的理解先对这两个词的含义作一简单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的有效衔接关系到各学段武术教学的顺利过渡,深刻影响着学生学习武术的效果和效率。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为支点,从教学内容、教材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提出了大、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衔接,同时注重各学段学生的差异性和课程的系统性整合,并建构规范、合理、科学的武术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校武术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师徒传承与师生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作用,认为:师徒传承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师生教学是竞技武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校武术是武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这两种教学方式所起的作用,有利于在我国武术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使中国武术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武术的本质具有层次性”两个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首先将技击的内涵界定为:“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方法”,在确定武术概念外沿的前提下,论证了假设。研究认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是其一般本质,而技击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武术不同层面上的本质体现程度不同,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进而还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各类秘密结社,是当时民间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本文首先对秘密结社的三类组织中的武术活动概况分别进行了勾划,分析了它们各自武术活动的特点和形成某些文化遗存的历史背景。其次,又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考察了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特別对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争议颇大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至今民间仍流传的某些拳种的历史演化进行了论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武术理论中某些问题的探讨提供一点历史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分别对竞技武术与跆拳道国际化传播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传播组织机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为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相关可行性建议可以为有关部门制订竞技武术国际化传播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旅游资源和武术资源丰富,利用好这两大资源发展武术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具有代表性的登封少林武术旅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用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少林武术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少林武术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武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产斗争和劳动实践,是我们祖先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本文主要从原始起源到春秋战国这一早期阶段各个主要时期中华武术的发展状况,原始社会武术有了萌芽,到商周时期武术开始成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武术技术学习有四大特点和五个学习阶段,分析了影响武术技术学习的主要因素,指出发展武术技术学习能力可以从学习心理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良好的武术学习习惯入手。  相似文献   

13.
武术的军事功能不仅指它在战场上直接发挥的效用和价值,而且包括武术在军队训练,社会、学校的国防和军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近代武术的军事功能并非呈现一直弱化的趋势,而是表现出明显的起落。这可以从它发展的4个阶段:1840-1894年,1895-1911年,1912-1927年,1927-1949年窥知。  相似文献   

14.
上古巫术,影响至深至极,乃至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有不少孓遗。巫术与武术的交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愈加神秘,也因此更显文化内涵,这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早期巫、舞、武的合一,对后来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套路武术中的技击成份,属于巫术的残存;其次,清代秘密结社组织中巫、武的合一,促成了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此外,今人所谓的仿生拳或象形拳,也可以从巫术中找到其影子。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武术"精神"日渐消解这一现象出发,就其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由技入道"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所在,然而当代武术的发展变得只是崇尚武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背离了对武术"精神"的固守。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是对自我的"迷失"与"否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⑴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扩中国武术生存的"精神地带"被占据;⑵"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中国武术关键的"精神文化"被冷落;⑶"武术入奥"的发展导向使得中国武术固有的"精神思想"被弱化。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值得当下武术学者、工作者们警醒的。  相似文献   

16.
武术从业者是武术的创造者与实践者,也是武术文化的使者与言者,武术从业者的生存问题就是武术的生存问题。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围绕武术从业者这一概念,以武术从业者群体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发生为研究基点,提出武术从业者是武术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首先,对武术从业者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类;其次,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对武术从业者及其群体进行初步考察;最后,在武术从业者生存的视角下反思武术发展研究现状,明确武术从业者这一研究主题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高校武术创新环境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科技投入和资源共享环境是阻碍武术科研快速发展的硬环境,学术交流不够、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不完善以及创新团队成员的素质不高是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借鉴国外先进团队的建设经验组建我国高校武术创新团队,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武术科研机构,正确把握高校武术研究方向和内涵,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内外的科研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武术的弱连带是武术的社会网络拓展形式,以W表示武术,以O表示其他领域,武术弱连带可以用模式表述为U=f(W,O),是所有与武术有联系的现象的集合。武侠类网络游戏、武打影视剧等都属于武术的弱连带。研究武术弱连带可以清晰地呈现促进武术发展的来自社会其他领域的动力,里面蕴含着可以触发武术快速发展的蝴蝶效应因素,如电影《少林寺》,并不属于武术的本体范畴,却引发了武术的发展风暴,创造了武术巨大的发展空间。武术走跨学科发展的路径亦是武术弱连带发挥作用的反映,一方面保留了武术学科核心内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则避免了社会性孤立,使武术学科始终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保持蓬勃的势头。开辟武术弱连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武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广泛构建武术弱连带。武术的管理部门需要重视武术弱连带。  相似文献   

19.
认识武术发展中"文化的武术"与"武术的文化"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揭示古代中国武术"借助"和"依附"、"融摄"和"涵化"的生存特征及在近代的延续,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进步,客观认识竞技武术在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和时代性,分析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创造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信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武术这一历史性在场的现象学分析,将武术置于现象学还原的生成的当下性中,指出:当今武术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逻辑悖论是研究者受到旧形而上学的武术研究范式的禁锢,将武术这个关于人的本然世界之中的生存现象异化为对象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企图从这样一个形而上学化的语言游戏中提炼出武术需要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答案。然而武术是活着的武术,是生活世界中的武术,是历史的预持着的武术,所以只有从一个具体的原初发生域中才能让武术的本真自行澄明,而只有在武术的本真存在澄明于世的前提下,我们才可能真正去探讨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即是说,只有在人存于世的生活世界中才可以真正超越概念游戏的藩篱,从而为武术在意义世界中的价值如何不断生成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