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休闲体育发展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提出了休闲体育与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学者对"体育强国"的界定。分析了金牌折射下中国体育的硬伤,指出已经成为金牌大国的我们与体育强国相比,缺少的是体育文化,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入手来讨论如何从金牌第一的竞技体育强国向真正的体育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大国并不等同于体育强国.分析我国群众体育现状,从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人和谐角度阐述群众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发展体育事业之根本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体育军团在奥运赛场取得的骄人战绩带给国人的惊喜无以复加。许多人开始沾沾自喜,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体育强国。然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只是具备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10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清晰地表明:中国"绝非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跨越,这条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和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明晰了体育强国的内涵,指出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在于: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国的工作体系和业务构架,初步实现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完成体育强国的建设任务,全面实现中国体育的现代化。为此,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全面完成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创建工作,为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2)全面建成以人为本、融入国民、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群众体育工作体系;3)全面建设基础扎实、发展均衡、核心表现突出的竞技体育新格局;4)全面打造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5)全面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6)全面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如何培养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则成为了这一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与核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基于教育体系角度对我国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了探讨。本文以"体教结合"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教育角度将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以"体育强国"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体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以目前的现状阐述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强国"的距离,并就如何迈进"体育强国"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体育强国发展战略是在体育大国坚实基础之上提出的符合目的、符合规律的伟大构想。结合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强国"战略内涵的历史脉络,系统组成、战略定位及功能区分进行了逐层分析与探讨,并基于此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强国战略结构模型,以期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执行与贯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金牌榜上首次超过美国和俄罗斯夺得第一位。但我们仅仅是竞技体育金牌大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对中美俄竞技体育体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奥运会后竞技体育体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预测。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体育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西方体育基本制度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基本制度,根据对德国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西方体育基本制度的分析模型——体育福利三角形,并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整个西方福利国家,分析体育福利三角形的解释力,最后讨论了西方国家福利政府和体育制度安排的危机。西方体育基本制度中所体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对于正在建设全面小康时期的中国和谐体育和科学管理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兴体是培育人本位的体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操作文化,增强国家体育软实力,抵制体育异化,促进政府、市场、社团三者共同治理国家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3.
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两个重要问题的战略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评价标准和体育价值的战略定位进行研究。认为: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关于体育强国的评价标准是前提;在对体育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认识的过程中,存在着重体育社会价值轻体育自身价值的误区,体育价值应是体育社会价值与体育自身价值的辩证统一;重视体育的社会价值促使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忽视体育的自我价值导致群众体育发展滞后。为此,建立国际通用的体育强国评价标准,合理定位体育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加大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以此带动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教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体育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和外在关系表明,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美两国体育文化在作用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在体育基础水平、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体育文化发展的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通过对比分析,找到这些差距的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文化软实力构建战略策略体系,为政府高度重视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育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所行使的处罚权来自于国家权力的授权,是"准行政权"。体育社会团体行使其处罚权的依据是其团体章程,但体育社会团体章程须明确其处罚权的原则、范围、形式等。体育社会团体行使处罚权要遵循章程规定的正当程序。同时,作为被处罚人可以享有一定的处罚救济权利。《体育法》应进一步完善体育社会团体的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16.
休闲体育促进体育用品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休闲体育的内涵与特点,界定了体育用品的概念,对国内外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休闲体育对体育用品业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休闲体育引爆体育用品消费,引导体育用品业向休闲方向发展,促进了体育用品数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对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提出前景展望,为我国休闲体育和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及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摘要:性骚扰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体育运动领域中性骚扰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知与重视。通过文献资料法,就目前国外研究对体育运动中性骚扰的界定与范畴、现状与影响、危害及防范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并在生理决定论、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组织权力关系理论、女性主义视野以及道德本体论5个框架下讨论了体育运动场域内性骚扰产生的特定因素及理论认知;同时,在介绍国外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受害个体应对性骚扰的方式和防止性骚扰的途径。认为体育领域中性骚扰的实质是一种体育运动的性别等级制与权力关系的折射,要防止性骚扰在体育运动中的发生,既需要法规制度上健全完善,也需要道德和舆论的监督,更需要破除体育运动中的权力和等级文化。有必要将国外体育运动性骚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引介,以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建构我国群众体育强国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采用专家调查权重、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群众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概念、基本功能、建构原则以及建构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群众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和目标模式,并确立了我国群众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职业体育的国际化趋势、完善新举国体制等方面分析,认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回顾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入手,以近三届全运会成绩为主要依据,分析当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从金牌战略、科技兴体、后备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等角度,提出了河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沿海体育强省"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