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型古装电影《夜宴》是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的成功改编。两部剧的相似情节均为叔父受情欲和权欲指使以剧毒弑兄篡夺王位,娶兄嫂立为王后发生乱伦。年轻的王子身陷危难为父报仇的坎坷经历。然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等诸多因素,使看似相同的王子复仇主题,蕴含了各自不同的思想内质。电影《夜宴》在借鉴《哈姆莱特》王子复仇剧情的同时突显了自己的新意和民族特色,塑造出了不同于哈姆莱特的中国式王子。  相似文献   

2.
Hamlet as a representative tragedy by Shakespearehas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eHamlet story is a brief narrative in the legendary“DanishHistory”.The revenge story of Demark prince is wellknown in Europe.Shakespeare as a great p…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一部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胆大的青年,他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他以"忧郁王子"著称,但他并不是生来就忧郁的人,而是现实和理想的不协调导致了他的忧郁.虽然此剧剧情简明,但在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读者会对哈姆雷特王子产生一些不确定的真实情感.分析哈姆雷特的思想的真实状态就是在分析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本身.此文旨在对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他的疯癫、行为失控的一面.通过本文,作者意在结合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其疯癫的特点以及哈姆雷特身上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西方著名的古典美学家和哲学家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美学》中提出了理想性格说,而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威廉·莎士比亚在其不朽名著《哈姆雷特》中构造了主人公哈姆雷特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生动形象。依据理想性格说,文章透过对哈姆雷特的言行举止的分析,全新诠释了其性格衍变的轨迹及特征。  相似文献   

5.
《榆树下的欲望》展示了复仇、乱伦、杀子的伦理悲剧,埃本因母亲的死要报复父亲卡伯特,而他的复仇又引发了与继母阿比的乱伦之恋,孩子成为乱伦的产物,而这种伦理混乱必然造成伦理犯罪,即阿比杀子。深陷伦理困境的埃本与阿比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伦理道德的审判,接受破坏伦理秩序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笔者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剧本所呈现的伦理混乱现象,以此揭示作品的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6.
Wuthering Heights,the great novel by Emily Bronte,is not a simple story of revenge,it has more profound implication.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emotional world of Heathcliff in different times:childhood,youth adults and revenge period.Through analyzing Heathcliff 's character and living experience of these three periods,it generalizes his emotional world in different times to show and illustrat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相似文献   

7.
哈里顿·恩萧作为希斯克利夫复仇的产物,人性遭到摧残和扭曲,他却爱希斯克利 夫,并快乐着。他的人性在小凯瑟林的文明与爱的牵引下复苏了,正是他的人性复苏展示了《呼啸 山庄》中人向往文明、渴望爱的人性是不会被毁灭的这一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陈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亮在其词作中反复陈述的"经济之怀"、"经纶之意",便是渴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爱国情怀。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词人心目中有着一种难以消释的复仇报国的凝重情结。可悲的是,龙川的这类词作长期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词坛自具特色,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的心理呈现出复杂、矛盾的特征。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中,他表现出变态的性行为与性心理:以性为治家、惩罚和报复的手段,以对女性的施虐和女性的哀告。满足畸形的占有心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越感。  相似文献   

10.
ON Hamlet     
Shakespeare’simmediatesourceforHamletisapparentlyalostEnglishplaywithasimilarplot.ThomasNashe’sallusiontothisplayinhisprefacetoRobertGreene’spamphletMenaphonindicatesthatitwasaSenecantragedy ,andNashemakesapunlaterinhiscommentarythatsuggeststhatThomas…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复仇主题在四十年代的剧作《高渐离》里,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被赋予了一系列非传统的特质。即有别于传统复仇主题动机上正义性和理想性的模糊,情节结构上单一、线性和封闭,复仇方式上简单,而是呈现出复仇动机的理性化,复仇情节的复杂化,复仇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智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常易发生的报复行为,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几个方面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三种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神话以其曲折的情节、完整的体系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其包含的一些早期人类思想则成为西方法治思想的渊源之一:希腊神话人物形象的塑造蕴含着西方平等的思想;神话故事中的复仇主题表现着对"正义"的诉求;神话故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则体现了对人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任侠风气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和时代文化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端:唐代帝王的崇侠尚义,唐代民族大融合与开放的文化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高度张扬,复仇的流行和对复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旌扬,唐代边塞战事引发的向往立功边塞的时代精神和新的侠义传统以及唐代武举、府兵制的实行等。唐代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形成唐人开放进取、自由乐观的时代精神和功业追求与世俗享乐并行不悖的时代文化心理,成为托起唐代任侠风气的精神支柱。而中土文化和异域文化(胡风)共同影响的结果,又赋予了唐代侠和侠风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异域文化情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弱势群体的心理弱势主要表现在不平衡心理、相对剥夺感、不安全感、不满情绪和社会仇恨心理。失业下岗职工群体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有明显的怀旧心理,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城市农民工有求富所导致的急躁心理、相对劣势地位的自卑心理、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网中自我封闭心理和不能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被边缘感。  相似文献   

16.
在南诏的法律体系中,刑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法系的共性。由于南诏特殊的政治文化地缘关系,其刑事规则产生方式也颇有特色。首先是进化的规则,在战争、血亲复仇和原始禁忌等方面均会形成南诏的刑事规范,它们源于本土,随社会进化而形成和发展,因此称其为进化的规则。其次是移植的规则,唐律是南诏移植的主要供体,但不限于此。第三是功能的规则,即南诏统治者为实现其统治和公共管理职能专门制定的规则。以上三者,在理论上可分而析之,在实践中则是相互交融,不分彼此。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困惑,就是为什么任何的主题表达在他那里都有沉郁的力量,使人惊叹和着迷,而当想一探究竟的时候,又会觉得深不可测。《铸剑》也同样,一般认为它的主题是复仇,但作品开头对老鼠虐杀的描写是解释主题并探析鲁迅内心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老鼠在小说中是人物本我的形象化表述,眉间尺对老鼠的虐杀也就是代表了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过程,既是鲁迅的关于精神虐杀主题的真正含义,也是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哥特手法在爱伦·坡的众多短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幕幕令人惊悚恐惧的场景。这种恐怖达到一个极致,便向它的相反面转化,使作为载体的故事情节呈现了一种异样的文学之美,从而被赋予了反传统的美学艺术特征。短篇小说《阿芒提拉多酒桶》作为爱伦·坡的短篇代表作之一,以复仇和死亡为主题,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复杂,但却有着浓郁的恐怖气氛,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这种创作特征,实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我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我的研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西方研究成果上,随后港台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下的自我进行研究,在人情、面子、孝道、耻、报恩与报复、自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的宏观文化层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微观文化中来,以致于出现对中国人自我的研究偏差或是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从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来进行中国人自我探索,从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同时进行研究,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