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使D2D通信高效节能地选择中继节点,结合能量收集技术和D2D技术,构建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D2D通信单小区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能量收集的中继选择算法.利用能量收集技术收集设备周围干扰信号携带的能量为中继通信供能,避免设备因本身剩余能量低于阈值而发生通信中断或选择中继失败.在物理域分析能量收集功率和信道情况;受人类社会竞...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分析中继选择反馈错误影响的方法,给出反馈错误与目的节点接收信噪比的近似表达式.基于该表达式,给出数据传输和信息反馈2个阶段的功率分配方案,以最大化数据传输速率的上界.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功率分配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且表明有噪反馈下中继数量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隐蔽信道威胁高安全等级数据库系统机密性的问题,从隐蔽信道实现场景入手,总结归纳数据库系统中已知的隐蔽信道. 通过提出新型的数据库隐蔽信道分类方法,对隐蔽信道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首次提出几类新发现的数据库隐蔽信道. 此外,在基于不同DBMS的数据库系统中实际构建典型的隐蔽信道,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标识出实现缺陷所导致隐蔽信道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对具有潜信道的Jan Tseng签名方案进行了安全分析,并指出Jan Tseng签名的第二种方案具有广义伪造性且不能抵制勾结攻击.最后,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具有潜信道的签名方案.  相似文献   

5.
移动智能终端凭借全新的体系结构、安全机制、丰富的传感设备及应用,在国内拥有近5亿台的市场.然而这些新特性却导致了比经典的攻击行为更复杂的新安全问题--移动智能终端隐蔽信道,泄漏用户隐私.针对Android移动智能终端这种新的复杂环境,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消除限制方法.本文将Android系统隐蔽信道分成基于共享资源的智能终端隐蔽信道和基于传感器设备的隐蔽信道两种基本模型,并深入研究传感器隐蔽信道的形成机理.通过对Android系统权限控制安全机制的分析,扩展权限控制机制的保护范围,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权限控制机制的Android系统传感器隐蔽信道限制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在实际的隐蔽信道限制中能够达到限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无线Mesh网络技术具有通信地点任意性与实时性的特点,可以方便地扩大校园网覆盖范围。随着网络用户和业务多元化的推进,如何提高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和合理分配信道是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关键。文章基于对现有信道分配方案的优点和方案制约的分析,提出一种链路层最优信道分配方案,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联合信道安全编码将信道编码作为加密系统实现了纠错与加密的合二为一.本文采用基于密钥控制随机删余的Turbo码来实现联合信道安全编码.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Turbo码迭代译码方案计算量大、译码延时长和功耗大的问题,采用一种新的比特级迭代译码算法,结合编码时的加密删余信息,对未收敛比特在一个小窗口内进行部分迭代以减少已收敛比特的不必要迭代,从而减少总体迭代次数和计算量.实验表明本方案可在保障通信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译码开销,提高译码效率.  相似文献   

8.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多向中继信道(multiway relay channel,mRC)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DoF)分析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研究半双工通信下两个用户集群,每个用户集群中K个用户的MIMO mRC可达到的DoF。其中,考虑完整数据交换模型,即用户集群中每个用户希望与此集群中其他所有用户交换信息。结合物理层网络编码,并利用信号对齐技术设计用户端和中继端的处理矩阵,优化系统可达到的DoF。通过对上行和下行链路分别设计信号对齐,并优化时隙分配,得到半双工通信下系统可达到的DoF。另外,当上行和下行时隙相等时,将结果推广到全双工通信,并验证了该信号对齐方案可以达到全双工通信目前最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MIMO(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系统中传统的正交空时块码(O-STBC:Orthogonal Space-Time Block Codes),方案在时问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出现误差平台,提出了在四发射天线下有效而简单的解决方案,在接收端得到一个简单的迫笨译码器,该方案可以推广到任意的多天线系统中.性能分析和Matlab仿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源单中继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下行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规则块对角化的收发处理设计.考虑源端无法获得第二跳的信道信息和用户无法获得第一跳的信道信息的场景,对源-中继链路和中继-用户链路进行独立的收发处理设计.在中继处采用传统的规则块对角化方法抑制用户间干扰和噪声,并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联合接收矩阵设计改进的迭代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较快,且很好地降低了低信噪比区域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1.
认知用户针对多窃听节点场景下认知网络物理层安全通信,为最大化安全通信速率进行动态信道选择。非合作博弈建模认知用户可以在以下三种基于博弈学习的信道选择算法中实施安全通信信道选择行为,即虚拟行动学习算法、经验权重吸引(experience-weighted attraction,EWA)学习算法以及强化学习算法。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虚拟行动算法与EWA算法性能相近,但虚拟行动算法收敛较慢且计算复杂度高,EWA算法收敛速度快且算法复杂度适中,而强化学习算法性能较差且收敛慢但计算复杂度低。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全渠道零售的配送系统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综合考虑时间窗、车型选择等因素,以运输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高度协同的全渠道零售场景下的物流配送模型。该模型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利用MATLAB进行算例分析。结果显示:全渠道零售模式下的车辆调度方案能迅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与一般配送模式相比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优化车辆配置。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相比,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运行时间更短、优化结果更好,这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蚁群算法中存在的计算时间长、易出现停滞或局部收敛的缺陷,为大型物流配送系统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蚁群智能的车辆线路(Vehicle Routing Problems,VRP)优化算法——AntProber.AntProber算法借鉴选择窗口的思想并加以改进,引入依概率动态自适应调整的候选可行解链表(Candidates List,CL)机制,设计一种新颖的概率转移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智能信息素更新策略.仿真结果表明,AntProber算法具有快速、高效的全局搜索性能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可较好地解决加速收敛与局部停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数据挖掘技术在体育比赛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系统可靠性评价中。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系统关键因素分析方法被讨论,重点讨论了状态转移概率和状态可靠性灵敏度分析两种途径。给出系统可靠性差分概念后,提出了通过状态转移概率和状态可靠性增量分析系统可靠性差分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各个增量的选择条件。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系统关键因素数据挖掘算法。为了展示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对乒乓球比赛制胜关进因素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蜂窝网络中D2D多播容量受限于簇内信道质量最差用户的问题和D2D多播复用蜂窝信道产生的同频干扰,提出一种新的分簇策略与资源分配的联合优化算法,在保证蜂窝和D2D用户最小SINR前提下,最大化系统总容量。由于所提优化问题难以获得最优解,通过将该问题分解成功率控制和用户分簇与信道分配两个子问题,求得其次优解。其中,分簇策略采用改进k-medoids的基于用户信道质量的多播分簇算法(CQCA),在保证用户公平性的前提下提升瓶颈用户吞吐量,并通过联合分簇策略和信道分配,减小信道复用产生的同频干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传统分簇策略显著提升多播簇容量,并提升系统总吞吐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部分输变电场景传感器众多、不具有组网能力的特点,提出采用计算能力高的中继节点收集传感器信息,并对中继节点进行组网的解决方案。根据方案,提出一种轮换中继节点网络的根节点-无线网关节点的分簇路由算法(LEACH-WGR-SSA),并且引入麻雀搜索智能算法(SSA),对节点网络中的簇首选举进行优化,并加入Levy飞行策略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对于无线网关节点和网络簇首的选举均考虑了节点剩余能量、邻接节点的个数和位置信息。仿真实验表明,在50%节点死亡时,LEACH-WGR-SSA的网络生存轮数相较于LEACH、LEACH-WGR、LEACH-WGR-PSO分别延长121.6%、64.1%、6.5%,均衡了能耗,延长了网络生存周期,并有效地提高了寻优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的有效控制,利用PMSM的线性化模型,采用一种基于柔化控制增量策略的快速广义预测控制算法设计PMSM转速控制律.根据历史时刻的预测控制向量和预测输出向量设计一种双通道网络补偿算法,对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中的网络时延和数据丢包进行补偿.针对因网络时延和数据丢包导致的辨识信息缺失问题,提出一种网络广义预测自校正算法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网络预测控制器能够对网络时延和数据丢包进行有效的补偿,极大地改善PMSM网络控制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