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罗佩作为荷兰知名汉学家,涉猎中国古代文化多个领域,他曾经对中国古琴音乐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进行开拓性的研究,为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高罗佩对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雅文化的研究跨越国界、透彻深入,远远超出音乐学范畴,而成为文化研究领域典范。本文对高罗佩在研习中国古琴和撰写相关专著时的文化选择、论述方法、得失贡献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推广交流寻求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前沿话题 ,它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人与社会的道德概念。在以往有关生态的美学研究中 ,大都孤立地谈论生态中的美学构成或生态思想 ,虽然联系了人 ,但没有联系人的行为和动机与生态所构成的伦理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 ,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 ,这与当代环境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事实上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宏大的、整一的、体现出人文内涵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体现出来。当代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学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这一优秀美学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方丹 《文化学刊》2015,(2):119-120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本土作家之一。受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与传统智慧的影响,对族人命运的书写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绘一直是厄德里克作品的核心主题。本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挖掘其中所反映的印第安传统自然观,进一步论证环境危机与小说人物命运的密切关联,从而揭示作者的生态整体观与生态使命感。最后,提出只有从思想文化根源上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借鉴印第安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方面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即在实践观上,体现为限度生存的实践原则.这一原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示着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韩国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其诗歌创作也很早就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敬重祖先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国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韩国古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造当中,使其诗歌具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意识,丰富了东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方面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即在实践观上,体现为限度生存的实践原则。这一原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示着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兴发感动的生命美学、词的美学特质及其分类、张惠言与王国维词论之比较、独特的诗词评赏风格、对杜甫诗的看重与独到评析以及创立评词新体式等方面,对叶嘉莹在传统诗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介。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国内的"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旧有路径之外,从农业文化、行政文化、法律文化、孝文化等多个角度开拓出一些值得深耕的具体课题。学界以日益宽广的学术视野将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研究,明确阐发其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复杂影响。随着时代的演变,学者愈发将毛泽东与其后历代中共领导核心的传统文化观进行对比研究,更鲜明揭示出毛泽东的贡献与局限,突显了传统文化观的典型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宽阔的视野,为人类生态文化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本文仅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几个角度出发,比照现代生态主义思想,分析中国古代相关生态哲学的几个思想特点、积极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将幽默作为一种泛人生与文化的概念来推崇。他认为这种人生态度与美学观集中了中国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 ,比如对于真诚的推崇 ,对于宽容的提倡 ,对于人类的同情与仁爱等。林语堂在对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的反思中 ,体现出深邃的反思目光 ,他既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十分反感 ,同时也对道家的一味嘻笑怒骂持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及其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寻求支持精神的建构取向,引发了海内外学界重估传统的思潮,传统的“天人合一”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杜维明先生曾提到,新儒家学者钱穆、唐君毅、冯友兰都认为“儒家传统为全人类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①蒙培元先生进而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③。这些思考对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哲学资源、发扬其…  相似文献   

13.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14.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在生态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形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中国理论工作者从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等多重视角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生态美学”同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生态批评”、“环境美学”密切相关,但又有别于它们。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创意。它的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性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道家生态思想的和谐之美。女作家在"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守愚为智的生态人格,以及"见素抱朴"的生态伦理等三个向度上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哲学思考,不仅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回溯和坚守,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互爱的传统美学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而且女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新时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适应生态文明的新型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满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满族及其先民形成了包含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万物平等以及对自然资源取用有度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现实启示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生态理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普及生态美学思想,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栗子 《文化交流》2012,(7):37-41
张书旂是一位艺术的革新者,其卓越却短暂的艺术事业横跨中国和美国。他成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西方绘画的元素重新激发了传统中国画笔法和美学的生命力。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作为一名从中国来到美国的传达艺术与友好的大使,通过自己的艺术将中国文化之美丽与优雅充分地展现出来,完成了艺术和外交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