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芳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与小说存在差异。小说对曾献身于文工团的那一代人的追述充满了伤痕的语调和对历史、人性的反思、批判,而电影则主要表达对文工团青春岁月的缅怀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相似文献   

2.
小说《芳华》取材于严歌苓的真实经历,向读者展开了一幅20世纪70年代川西文工团的青春画卷。刘峰这一角色的深入描写,从精神分析等角度描写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面貌。作者对"人物心理"潜意识、人格等角度进行了细腻描写,表述了刘峰在集体潜意识下的遭遇,以及在集体潜意识下个人对人性的约束、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权力是毕飞宇作品最关注的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平原》,也毫不例外地将关注点聚焦到"权力"上。在《平原》书写的王家庄里,权力无处不在,在政治、家庭以及爱情层面上都侵扰着老百姓的生活,重新塑造着人性,使人无处逃遁。故此,本文将以《平原》的权力叙事为研究对象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4.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201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上海陆家百年沉浮为切入点,以陆焉识与冯婉喻的世纪之恋为主线,叙写了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史。在福柯规训理论的视角下,可以看到陆焉识在其追求自由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来自政治话语、监狱权力、和家庭生活的规训。面对这些规训力量,他的反抗与逃离,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希望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刘希 《文化学刊》2011,(6):136-138
作家董立勃的"西部传奇"《白豆》和《白麦》展示了西部垦荒背景下女性的婚恋悲剧和人性美丽,并表达了对权力体制中人性走向的深刻反思。女主人公经历了被权力支配和束缚后,在生活的磨难中因秉持最基本的人的尊严而渐对权力怀疑,抗争和疏离,从而在那种宏大的政治语境中真正作为一个个人有了自我之觉醒。作家所颂扬的那种"人性美"与其说是女性意识,不如说是在漠视个人权利的"革命"时代语境中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对作为人的基本处事原则的正直感的秉持和对权力本身的冲决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陈钟强 《文化学刊》2013,(1):168-171
莫言的获奖叫我们懂得什么是文学、什么叫阅读,让中国人回归到真正的文学时代。解读三部获奖作品《老人与海》《灵山》和《生死疲劳》。《老人与海》表现人的伟大,提出胜利和失败的人生哲学问题。《灵山》告诉读者,真理就在我们身边。表达了对人的重新追问与思考以及人类深层的永恒困惑。《生死疲劳》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  相似文献   

7.
由作家严歌苓执笔、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一经上映就引起了热议。《芳华》是一部回忆性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在革命年代刘峰、何小萍及文工团众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充满了人文气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芳华》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8.
《温室》是哈罗德·品特早期政治剧的代表,文中故事是现代规训社会的真实写照,揭露了当时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以福柯的权力规训、生存美学等理论分析《温室》,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在话语层面所受的规训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讨论当代人在规训社会中何去何从,由此揭示哈罗德·品特对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呼唤与追求,这对于现代政治治理、身体及话语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以往对于《格列佛游记》评论较多关注的是小说的讽刺内容及小说的中心思想,以揭露18世纪美国社会、政治及宗教三者之间的矛盾,而很少关注小说讽刺艺术的真正源泉。本文尝试从"陌生化"这一理论角度分析《格列佛游记》中所包含的独特讽刺艺术,探究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创造、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语言描写上所采用的陌生化技巧。  相似文献   

10.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1.
在《母亲河》中,何振基先生以对祖国大地和"母亲河"象征的故乡故土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执政党的无比忠诚和充分依赖以及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自信,艺术地刻画了两代人几个家庭的坎坷生涯,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展示中国当代生活的缩略图。由于小说的叙事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本文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探讨文本是如何巧妙地设置叙事矛盾,通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展开方式、女性角色定位来展现叙事张力的。  相似文献   

12.
学术文摘     
《文化学刊》2012,(1):16-16
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刘少杰在《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正在快速推进,微博等网络活动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网络社会的崛起,引起社会生活十分复杂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扬 《文化学刊》2015,(2):116-118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作家,《彼特利克夫人》是哈代优秀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就在于作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怪诞滑稽,但放置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心理因素之下却又合情合理,这也是这部小说引人入胜之处。本文首先将对《彼得利克夫人》故事情节做简要介绍,同时对主人公提摩太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然后结合作者对小说的故事的叙述及对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的刻画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对《彼得利克夫人》艺术特征的分析主要分为对主人公无法摆脱的心灵痛苦、对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精妙结合、对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对讽刺手法和诙谐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儿女英雄传》中何玉凤身上有着不同于传统侠女形象的新特点。从十三妹到安家媳妇何玉凤的角色转换,曾引起较大的争议。这个人物的身体是由旧小说各种人物模式重新组合叠加而来的,建构这位晚清侠女身体的材料在小说史上历历可循:超越常人生理局限的神性身体来自唐宋剑侠小说;神勇的血肉之躯出来话本中的绿林世界;治家贤妇的形象是明清世情小说人物的优化组合。晚清侠女的这种多重建构的创作方式,宣示着旧小说在新的时代来临前一次无力的突围和真实的衰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团员入党培养工作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团员入党培养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团组织工作中日益浮现.文章对高职院校团组织的团员入党培养工作环境因素、团员入党培养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索了发展和完善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换位》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戴维·洛奇的重要小说之一,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各种时代主题。本文尝试对小说《换位》写作手法进行篇际互文性研究,从篇际互文性的转换方面和链接方面来分析小说《换位》的篇际互文性艺术,以此来加深对该小说的语言艺术和社会涵义的赏析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叶艳莉 《文化交流》2017,(11):30-33
近日,友人赠我《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以下简称《梅骨芳华》)一书,适逢梅先生逝世56周年之际. 1961年8月8日凌晨4时45分,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眼前的这本书,用特殊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梅兰芳先生梅骨芳华的一生,它如炎炎夏日里的一泓清泉,让人心舒神畅.  相似文献   

18.
周有光先生认为,全球化势不可挡。全球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多个方面。全球化时代的科学观是一元性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西化是复杂的,全球化时代要对以往的价值观要重新评估,全球化时代的民主是大势所趋不能违背。  相似文献   

19.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2,(3):190-190
张晓妍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拗(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利益分化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制度等的赞同、认可与支持,也受到了强烈冲击,表现为政治认同危机的出现。在利益分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化解利益矛盾冲突,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对于当前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