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诸葛金斐 《职业圈》2013,(3):134-136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颜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颜色词不仅反映的是人们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也是对主观世界的一种升华。我们在认识颜色词的同时,也一同了解了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级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本文在分析维汉两个民族颜色词语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汉维语文化中不同颜色的文化内涵,利用对比研究法、举例法等,对汉维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3.
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从语言中窥视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风民俗、人文风情。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人情往来的客套寒暄已经成为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成了人际社会交往中的桥梁。一个人处于怎样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他讲出怎样的寒暄语言。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相似,又有不同,从两国和而不同的寒暄语中可以窥见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给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刘雅君 《文化学刊》2013,(4):123-127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送礼文化,而国家间送礼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差异。本文以"内和外"的文化学为中心,对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送礼文化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三国送礼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淑杰 《文化学刊》2009,(2):145-147
由于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俄汉两民族对同一事物、概念、现象等的反映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差异。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可以得出俄汉民族对左、右方位概念、数字、颜色的不同认识,对某些动物的不同喜好以及对年龄的不同观点,从中也反映出两民族之间的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词)源于中国古汉语典籍,与古汉语语义密不可分。对这些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古汉语相应字词的关联,对准确理解日语汉字(词),避免误用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本文从辞书中选取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词),就这些字词在日常使用中对古汉语语义的保留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日语学习者学习日本汉字(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该民族语言词语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又决定着词语意义引申发展的方向,所以,汉民族马文化研究常常是汉语中含有语素"马"和某些无语素"马"这一类词语的意义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本文以有关的历史、文化、文学、文字的广博知识作基础,旁征博引,考察论证,对词语的意义进行了马文化探源,从而探得词语的文化涵义,简称文化义。  相似文献   

10.
主要存留在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史诗所记忆的民族历史,祭祀歌中蕴涵的生命哲学,以及叙事歌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一直滋养阿昌族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重要源泉,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表现民族情感智慧、塑造民族伦理精神等重要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语义学为基础,选取现代汉语和韩语中语义最丰富、出现频率最高的空间纬度词"大()/小()"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础语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它们向其他感官域、时间域、数量域、评价域映射过程中的异同,并试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主要的并不在于他对本民族的歌功颂德,而是恰恰在于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挞伐,代表华夏民族作出了民族忏悔。然而自鲁迅以后,对于民族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我们至今少有从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高度进行反思,实施民族自我批判。一个民族的苦难,总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总有历史基因和民族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实施民族自我批判的任务,政治家、历史家责无旁贷,但只有文学家才能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草根",才能从众多个体命运看历史的走向和成败,才能将历史错误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上评析。我们民族有十分广大的人众曾陷于因拒绝思考而沦为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中,所以我们需要民族整体性忏悔,如同德意志民族那样。  相似文献   

13.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学相关理论概述 (一)文化 对"文化"一词有多种解释,其中<辞海>定义道:"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著名的民族传统体育专家白晋湘教授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复合体.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加给它的,而是国家民族在长期群体参与互动中,历史地形成并认可的.如果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划分为文化心理与文化观念两部分,那么,文化价值现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而文化精神则是超越欲望、目的、动机、情感、情绪一类文化心理,上升到无欲的形而上学高度,所获得关于真理、正义、大美、崇高、庄严、神圣一类思维形式.从贯通几千年文化历史根本存在意义上讲,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它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刚健、中正、仁义、和平"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它的根本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外在体现。贵州布依族"招魂"习俗,既体现了布依族"二元论"的生死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也闪耀着增强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精神慰藉的心理保健作用、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等现代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婚姻礼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与遗忘。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方面来探讨畲族的婚姻礼俗,不仅可以揭示出该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命脉,是人类生活的宝贵精神食粮,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相互交替,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交融互补,推动人类历史跌宕起伏绵绵发展,文化需要传承,更需创新,必须借助教育的桥梁完成,教育促使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使五千年中华文明焕发勃勃生机,历史经验指导前进方向,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语言行为与文化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习惯于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但是这样的看法并不恰当。因为语言并不能像一件工具那样独立存在,它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交际固然使用语言,但语言行为又受存在于思想深处的文化心理的制约。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们可以从话语中切分出词和句子,但这并没有把语言从文化的整体中切分出来。任何一句话、一个词都仍然与它的文化联系着。那么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它们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