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言二拍"中部分小说故事将科考的士子与占卜结合在一起,从叙事功能看,这类故事大致以"占卜—行动—应验"的预叙结构框架构架整个小说故事,使小说故事更具完整性。在小说故事中,占卜大多数出现在开头与转折,不仅对情节的发展起指引方向性与放慢故事节奏的作用,也有助于有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言论集纳     
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201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植根现实胸怀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认为:怎样才算"讲好中国故事"?我以为,不但要让世界来听中国故事或者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还要让中国故事变成世界故事,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需要,让当代中国涌现更多像李白、杜甫、曹雪芹那样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文学艺术大师。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艺的高峰必然来源于中国文艺胸怀世界、放眼人类,在这个被马克思描述过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创造真正属于世界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对于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出现的乡村人物带有很多城市的印记,还因为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明清小说"乡村描写"多是对人性的反思,对乡村审美意蕴认识的深化,从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可以折射出创作者的思想身份和立场。  相似文献   

4.
唐代盛行西方净土信仰,西方净土变亦是敦煌石窟流行的造像题材之一。笔者从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图像组合与佛教义理的结合这两个角度入手,解析敦煌唐代西方净土变的功能,认为其具有追福孝亲、观像礼忏、表达佛教"十方三世"时空观三个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急剧变革的国际形势及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挑战,给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走中国化的道路,它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是一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化培养体系。需要形成由党和政府主导、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联手办学的模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原则,"坚守国家立场"是根基,"坚定中国特色"是路径。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坚守国家立场,明确"为谁传播";及时发出声音,把握"何时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传播什么";拓宽传播渠道,掌握"怎样传播"。  相似文献   

6.
伊家慧 《文化学刊》2015,(2):213-216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创立的佛教理论体系,经过多位高僧大德之发展后经由赵朴初先生弘扬壮大,为佛教顺应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而生。"人间佛教"的理想是在人间建立如佛陀理想的世界,其具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贯穿其诗词,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以其诗词集《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探析其"人间佛教"思想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王建中 《文化学刊》2008,(1):148-152
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用3年时间写出一部百余万字三卷本的长篇小说《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形象地表现了这部小说的主旨,因为它讲的是当代知识分子"枯"与"荣"的故事。作品主人公欧阳独离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透过他的欢乐与痛苦、奋进与挫折,作品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在当代文坛,像《离离原上草》这样多角度、全方位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佳作,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斯皮瓦克在《学科之死》中的"危机性立场",表现为不断打破旧比较文学中固化的本质主义,并采取"策略性的本质主义"。这不仅有助于拯救衰落的比较文学,也能更新这门学科的文本分析方法,尤其是分析暗藏着"文明冲突"现象的文本。本文根据《学科之死》相关内容总结分析了"危机性立场"的内涵,并尝试运用此观点分析一篇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作家徐则臣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徐则臣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京漂"系列、"花街"系列(或者称作"故乡"系列)、"谜团系列",本文将选取《紫米》这一小说,运用叙事学、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小说的文本意蕴与文化隐喻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游补》是明末董说所作的《西游记》续书,作为晚明时期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佛教世俗化的演变。董说利用佛教的梦幻观进行艺术构思,通过世俗化的行者形象体现出讽世与悟道并存的宗教内容,而这正凸显了佛教与儒、道二教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本文将从故事内容、行者形象、艺术构思三方面分析《西游补》的宗教内蕴。  相似文献   

13.
和平理念是佛教的核心思想。1902年,学者梁启超提出"佛教有益于群治"的理念,希冀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既可拯世济民,又可与西方文化思想抗衡的资源。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上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次次的破坏,但总能迅速复兴,继而掀起一个个经济文化兴盛的高潮。在这一次次高潮中,佛教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以扬州佛教史上三次促进和平和谐的史实,说明实现"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关键在于教育普及与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4.
马琳 《文化学刊》2010,(5):17-20
"三贴近"是党对文艺创作所提出的创作原则,其中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主旋律"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内核,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文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使文艺作品实现主旋律的价值与意义,"三贴近"是弘扬文艺主旋律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为底本,探讨《情史》与《妒妾成狱》中"玉堂春"形象与其的相异之处,从而分析三部小说文本的动因和机制,即单纯记叙与话本性质的区别。这是由故事的主体受众决定的,也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侃 《文化交流》2016,(10):53-56
正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说,金庸小说可以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20多年来,文艺评论家龙彼德凭着对金庸小说的极度喜爱和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巨大热情,对金庸小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金庸小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怕读,因为诱惑力太大龙彼德关注金庸小说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金庸热",盛况可用"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是兼具寓言与传言叙述特色的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在中国传统寓言的叙述模式基础上,融入了"坊间传言"的叙述效果,削弱了传言的单一性和寓言的跳跃性,在广阔的历史纵深上构建了独特的批判立场与反思精神,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写作探索。  相似文献   

18.
张云江 《文化学刊》2010,(5):115-119
池田大作对人类和平的祈求及相关思考,大多是站在"以佛法为基调而行动的立场上"展开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池田大作人类和平思想中的佛教哲学渊源关系,认为池田大作的人类和平思想是古老的佛教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言诠。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民族化、大众化潮流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有着紧密的关系,换言之,"文艺的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者有着不同的内容、任务和目标。毛泽东是"文艺的民族形式"的提出者。如果说1938年4月间他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晚会上的建议要求的是对具有民族特点的旧的艺术形式的利用,那么,1940年1月9日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强调的则是文艺创作的民族化,亦即文艺作品要具有自己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因此,讲演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将文艺界正在进行的"文艺的民族形式"的讨论进一步推向了深入,抗战大后方的文艺界和思想界还围绕"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问题发生过争论。这场争论前后延续了近三年之久,是抗战以来文艺上"最广大最长久的论争",也是"文艺理论上方面最广意义最深"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在金庸的笔下,嘉兴南湖被一再提及,甚至,有的故事背景一开始并不是南湖,后来在修改时,特地把故事的背景改为了嘉兴南湖。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评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作为嘉兴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金庸如同其笔下的经典人物东邪黄药师一样,"文才武功,琴棋书画,算数韬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