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各种冠以"中国文学史"名称的文学史,其实基本上只是汉文学史。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史",必须是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写入"中国文学史"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实在的理论根基,还有中外经验可鉴。只要真正更新了观念,正解了标准,放大了编写队伍,它就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大正—昭和前期(1912—1949)年之间,日本有十多位学者撰写了14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一时期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目标读者不同,"文学史"著作体例不一、难易程度不一;二是已有学者同步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史;三是对"文学史"体例有新的理念和尝试;四是仍有少数作者持杂文学观念;五是中国本土学人所撰"中国文学史"著作已经传入日本,两国学者之间已经有了"互动"关系;六是已有学者着眼于中西、中日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3.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检讨模式,也因此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造成如今大部分现当代文学史残缺的现状。实际上从"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拥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群和作品,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进程中,影响着白话新诗的发展。将参与现当代文学史进程的旧体诗词重新纳入其中才能恢复我国历史与文学史的本来面貌和完整性,还原客观存在的、被遮蔽的文学现象,这对于今后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奔突的地火:"文革"时期中国文学的对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中外文学的正常交流被无情斩断,但并非没有.只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其表现形式是不少国家的文学工作者对先前输入的中国作家作品反复研读与揣摩,在非常时期却做出了不寻常的工作,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国、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成为了可能.梳理这段历史,钩沉这些史实,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傅正谷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出版。 梦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把写梦的作品当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类来进行史的考察,目前尚未有过。傅正谷的《中国梦文学史》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填补空白之作。在这部书中,作者独辟蹊径,采取了“论”、“史”结合的方式,先以“总论”解决理论前提,继而以“史”带“论”,以“论”说“史”,描述与评论并轨同行,最后的“结论”再做理论研讨。该书独特的任务、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体例和独特的写法,是以往文学史著作中所罕见的,从而形成了该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有评论者指出,该书“材料丰富,立论大胆,至于其中某些新见,虽然还有可斟酌的余地,但也不失为有启发性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6.
李丛 《文化学刊》2010,(1):175-178
<正>一部文学作品蕴涵的社会广度、历史深度以及哲学高度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文学中的哲学内涵应该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对人生主题的深度考问和审视。加缪说过:"小说是形象的哲学。"刘再复认为,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维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  相似文献   

7.
就日本女性文学发展历史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其发展高峰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当时日本女性文学作家的文学素养有了极大提升,且当时日本的国家建设格局使女性作家的眼界更加开阔,可以看到生活中更多细节。当时日本女性文学作品对生命的诠释十分透彻,且体现了日本女性生活中的魅力特征,完美展现了日本女性的情感与思想,推动了日本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本文将首先分析日本女性文学的形成,然后介绍日本女性文学的基本特征,最后着重阐述日本女性文学的"家庭观"。  相似文献   

8.
体大思精的断代文学史新著——《先秦两汉文学史》评议钟涛“五·四”以来,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剧烈碰撞下,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以新的文学观念,系统的理论框架,对古代文学进行历时性观照,编写古代文学史专著,是古代文学领域中最具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9.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0.
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史"全史"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史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史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史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13.
叶彤 《文化交流》2003,(1):52-54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统一协调、组织的“历史的记忆”大型展览活动,于2002年10月17日至11月5日在美国华盛顿等地展出。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团参加展览活动,组织承办“营救杜利特尔轰炸机队”部分图片、实物制作和组织浙江救助者与美国杜利特尔轰炸机队老飞行员互相交流活动。 展览场所设在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大楼的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展厅。威尔逊中心主席帕密尔顿与国务  相似文献   

14.
明代"通鉴"类史书之普及与通俗历史教育之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通鉴”类史书相当普及 ,它既是对宋元两代推崇、研习《通鉴》之风气的承续与发扬 ,同时又与明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通鉴”类史书之普及 ,直接导致了通俗历史教育的风行 ,其主要标志是“通鉴”类史书的不断简约化和通俗化 ,以及“按鉴”通俗演义的兴起 ,它们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解史——论史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通史事史识史论,是当今解史的重要向度.史域三要是史事-史学-史神.史家三品是使者-饰者-释者.史学三状是史统-史痛-史通.就其超越性而言,史学是天人之际的津渡,是扬清去浊的澄净,是东西合璧的期待,是圆观宏照的审度.尚通是其不二法门的推敲,尚圆是其终极关怀的襟抱.圆通之为德,应是史学精神之感召.  相似文献   

17.
18.
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不知是谁给贾芝先生编了这首顺口溜。在一次聚会上,贾芝先生当众朗读,有板有眼,十分得意,看来他对这顺口溜是认同的,至少没有反感。这顺口溜的“作者”也真会编,看似贬,实为褒,意思是说贾芝先生生活朴素,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19.
20.
素描冯骥才     
亚妮 《文化交流》2002,(2):9-11
谁都知道冯骥才是作家,像我一样几乎读过他所有的书的人不少,但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宁波人,其实这就是我这个宁波人很早以前就想去采访他的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一) 天津的冬天笼着一种灰色的调子,风吹过来让人睁不开眼睛。到天津的第二天,冯骥才约我去他的工作室。他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