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公信仰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发展兴盛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关公崇拜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神道设教"贯穿于关公信仰的产生和发展。人们首先侧重的是"神道设教"中的"神"字,但随着关公形象中的伦理教化作用为人们所重视和弘扬,人们把目光逐渐转换到了"神道设教"的"教"字上来,最终使关公信仰摆脱了"神道设教"的封建宗教束缚,实现了其在伦理教化上的突出作用,并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阮籍《乐论》所论之乐乃具有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乐教之乐,而非现代语境下作为艺术或表演艺术的音乐之乐。阮籍《乐论》是立足于音乐(乐教之乐)本身,尤其是乐教之乐本身所固有的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考察,具体考辨圣人制乐成教化俗之义,提出了"因乐而有教,有教以化俗"的乐教主张,论证采用"辩名析理"的玄学方法,表现出鲜明的玄学色彩。  相似文献   

3.
礼教是什么?是"吃人"的制度,还是一种文明进步?本文认为,礼教是超越宗教文明,以道设教所发展出来的高级阶段文明,是教仁义礼智之教,圣人教化天下的人性教典,是一套完备的政治礼仪制度。几千年来的盛衰治乱,西方从来没离开过宗教,中国从来没离开过礼教:礼教兴,则天下治;礼教废,则天下乱;无礼教,则无以为治。近现代中国虽引入了西方科教文明,然由于它在知识论和价值论上存在着两大坎陷,不但没有建立起现代文明与法则秩序,反而带来生态与精神两大危机,及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全面演绎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精神的本质:从负面来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失衡的伦理关系在对子辈与妻妾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男性自身带来了无法摆脱的生命困境;从正面来说,传统家庭伦理所提倡的长辈对小辈的慈爱、小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体贴敬顺之情、夫妻之间的情分与恩义、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家族之内的守望相助,等等,恰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家庭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红楼梦》还形象地描写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两种"变奏"方式:一是对日常生活中繁文缛节的简化,以及一定的宽教观念;二是超越身份等级、主仆伦理的真挚情义,从而使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满而且充满文学审美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本雅明的"灵晕"艺术范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艺术批判的独特视角出发,一方面挖掘"灵晕"的消散所蕴含的革命潜能,有益于完善艺术政治化理论,同时展示其对法西斯"政治审美化"的批评模式。在后现代政治即审美本身这一语境下,本雅明政治美学思想无疑对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明代曲论关于戏曲功能的论述很丰富。明代曲论家基于对戏剧性质、特征的认识,注重对戏剧价值的估量和对戏剧本质的探讨,简言之,即对戏曲的社会功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说法:教化说、主情说、讽谏说和娱乐说。下面试分别给予简要论述。 (一)教化说 教化说是指戏曲具有教育感化观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艺术批评标准,它所呈现出的审美精神贯穿于中国文艺美学始终。它的理论张力使其表现出多种审美形态,古雅和风雅即为其中两种。古雅意旨超远、古朴、厚重,具有高风远韵的审美风貌。风雅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是一种雅正精神,一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日本的风雅理念则是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埋头于自然,顺从造化,追求物我一如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周南》突出体现了《诗经》的诗教作用,这已被学者们所认可,而在研究中对《周南》女性教化主题的揭示则不多见,前贤对此揭示主要有"后妃之德说"和"房中乐说"两种观点。基于此,从文本顺序出发,本文具体阐释了十一篇《周南》女性教化主题:挚而有别、勤敬为本、贞静情笃、宽厚无妒、宜繁子嗣、安邦立国、同心同德、和谐相生、德广道施、修德化善。这些女性教化主题充分体现了《诗经·周南》的女性之德,对后世尤其是当代女性美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汉地与西藏之间的交流形式多样。本文以艺术为切入点,对中国宋代汉藏民族交流进行研究。通过对绘画、建筑、雕塑、宗教艺术的研究,总结了宋代汉地与西藏的审美风尚与文化特征。作者认为,研究汉藏民族艺术中的纹样等艺术形式,可以深化汉藏民族艺术交流,为传统藏学研究中的绘画、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等提供借鉴,并且使汉藏艺术交流研究上升到社会学、文化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神学家巴尔塔萨(Balthasar)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他认为宗教艺术审美是宗教艺术与宗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艺术形式对宗教精神的承载。壮族民间信仰姆六甲通过花的宗教象征体现出社会演变背后壮族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性的世俗化人间。本文以西方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来解读东方姆六甲神话嬗变的宗教审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3.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把宗教教育看作是人文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看作一种基础教育。从小学来讲可以是国民教育,从大学来讲可以是通识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可以"伦理代宗教"、"哲学代宗教"、"美育代宗教",指向了宗教学教育引导人性走向真善美的根本立场。研究宗教这种文化现象有各种路向,法无定法。在西方的宗教观念里面,"神圣性"和"世俗化"是相分离的,而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人圣性"和"生活化"相统一的。故而,用一些生搬硬套的西方宗教学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宗教并不适用。每一种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是跟它整个的文化特质分不开的。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需要关联到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作出的贡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今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全球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 (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 )走向如何呢 ?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 ,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 ?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 ,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 ,不是一种文化 ,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印度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从历史来看 ,文化发展首先依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伦理,集中表现在"以义制利""公义胜私欲"的道德原则和"功致为上、毋作淫巧、尊师重道、道寓于技,进乎技"的道德规范。这些工匠伦理体现了古人"精益求精、切磋琢磨""淡泊名利、尚俭戒奢""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不但完成了中国文学纪实传统的现代转型,而且对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纪实文学创作,一方面将爱国主义、经世致用等传统过渡到现代并将其发扬光大,并更加重视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围绕"人"的现代化,他又将传统的以"资治"、教化为主转为以宣传、启蒙为主。其创作不但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与认识"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时代"等问题,尤其是在"主体虔敬"与"守真求实"等纪实文学本体论建构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总之,梁启超以爱国、"新民"与思想启蒙为内涵的主体精神,和以责任担当、经世致用与历史使命感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等,至今仍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遗产和必须发扬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隋唐歌舞大曲是隋唐时期在汉代相和大曲及魏晋时期清商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大曲"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样式,发展了"大曲"这一歌舞体裁复杂、庞大的结构形式,更融入了大量隋唐时期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将隋唐歌舞大曲中折射出的种种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揭示隋唐歌舞大曲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划在我国东北成立所谓"满洲国",以便进行殖民统治,并以此应付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日伪当局打出孔孟旗号,抛出"王道政治"的统治思想,在恢复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的旗号下,日伪统治集团对东北沦陷区的妇女进行"洗脑",力图用封建礼教思想和殖民统治理论对其实施教化和改造,从而使广大沦陷区妇女顺从日伪殖民当局的统治,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大多数妇女觉醒的脚步。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品格.就其理论性而言,蔡元培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审美代宗教"的著名命题,并将这一命题置于宗教世界统一性图景在现代发生分化与瓦解的背景之下加以论证,其论证材料不仅有源于西方的,而且也有源于中国的,因而具有跨文化性;就其实践性而言,蔡元培特别重视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注意到审美教育与现代性社会发展的互动,充分注意到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