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伟 《生态文化》2011,(1):6-7,43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明在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后,正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制度的总和。在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威胁的今天,专家们预言:生态文化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吴桂金 《文化学刊》2010,(1):157-161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通过文明和文化得以发展,而大学也是凭借大学文化得以建设和发展。大学文化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创新更是在大学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我希望在这里作一次文学漫步的向导。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和精神食粮。 征程万里的旅人 美国的露斯·贝奈迪克特女士在其《菊与刀》一书中提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模式。而我在思考中国世界时,则总联想起“孤蓬与万里”这一对比的意象。 李白《送友人》诗中有一节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目送友人踏上征程,此地一别,你将如同孤蓬独自飘飞在万里征程上。蓬即蓬草,是华北多产的植物,秋季一旦枯萎便被风连根吹起,四处飘飞,因而称作“飞蓬”。所谓“孤蓬”,即孤独的蓬草,也就是指没有目标,漂泊流离的孤独旅人。万里是指无法再长的距离和空间。在无依无靠、卑微弱小的人类存在与广大无边的大陆空间的对比下,人类存在更为渺小,宇宙空间更加广大。  相似文献   

6.
欧洲开世界汉学研究之先河。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对欧洲造成很大震撼。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到中国后,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帝国能维持大一统,对儒学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印象深刻而又敬佩不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学者,对汉学已有敬慕风从之势。时至今日,在欧洲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五百多人从事汉学研究,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比重。英国汉学崛起于十九世纪,当时多在实务范围发展,中国通的先驱是殖民官和传教士。随着在华势力的逐渐增强,英国汉学后来居上,于二十世纪初已在欧洲汉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剑桥汉学…  相似文献   

7.
人体知识的教育是人类开始得最早的教育内容之一。早期人类了解、认识自然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直接观察赤裸的他人与赤裸的自我。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也发生在天然的裸体语境中。中国早期先民留下的大量骨雕、玉雕、石雕和陶塑品证明,就在这个天然的裸体语境中,在没有自觉"教育"意识的原始社会里,中国早期先民通过反复观察别人、反观自己,日积月累起了关于人体、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性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整个族群共有的公共知识财富。它们被毫无保留地以最直观的形式,在族群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延续和传播,为进入文明后的中国人体文化及其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化问题以来 ,如何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为核心 ,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 ,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 ,作为一个最适合的“他者”,日益为广大理论家所关注。正如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 .于连所说 :“中国的语言外在于庞大的印欧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开拓的是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性 ;中国文明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独自发展的、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碰撞日趋激烈。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其相生互克的规律,无法回避。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县级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国家所有的、社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是担负着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文化艺术,组织、研究和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之一。其中,宗教文化对于洞察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 更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文化传统现象中,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悠久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与人类文化在同时期形成,也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殊的文化领域里,宗教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直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例如,宗教文化对古代音乐艺术、建筑美术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外许多建筑艺术的典范,是在宗教的殿堂里  相似文献   

11.
文化力作为人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它的作用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特别是文化力的核心要素——人在生产实践中是不断变化的。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在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变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使得文化力始终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定义历来难有定论。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实际上是对文化本质的揭示。从文化的基本上属性上来观照文化,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从文化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上来看,文化就是物质的意识化和意识的物质化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它是一种把自然和人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新事物的形式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自然被北美汉学家们在进行中国诗学思想研究时所措用。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以高友工、宇文所安和倪豪士为代表的一批北美的汉学家在对中国文学和文论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引述和借鉴的痕迹。北美汉学家们对于结构主义方法的措用与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实证性研究结合在一起,并由此产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意识及对旧的结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电力企业也应该建立起与自身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得以更好的发展。一、现代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企业文化建设一般来说指的是和企业战略发展理念相关的文化的形成、塑造额过程。但是很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常常都会存在重口号、轻落实,重宣传、轻执行的问题。文化建设主要是体现在“建”这个字上,它是以策划学和传播学为基础,对企业文化进行策划和传播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一个企业不具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遭到淘汰,一个信念缺失的企业必然不会拥有发展壮大的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拥有恒久艺术魅力,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命体在少年阶段面对自然及社会文化语境时,存在的永恒困境:童真生命迈向成人世界时的迷茫、恐惧、无奈和执着。这一困境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永恒且无解的主题,所以才能超越时代,拥有恒久的焦虑、沉思与寻觅。当然,永恒经典能超越时代,自然也能对当下青少年群体有所指点关怀,因而研究这一经典书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学研究》第六集·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 ,拿来与送去是两个表面上似有矛盾而实则有紧密的辩证关系的概念和行为。拿来 ,就是把别国的文化精华拿了过来 ,为发展本国的文化提供借鉴。送去 ,就是把本国的文化精华送了出去 ,供别的国家发展自己的文化使用。两个要领不是绝对的 ,以我为主就是拿来 ,以别国为主就是送去。二者有时候是难解难分的 ,拿来和送去的东西 ,有时并不是精华。殖民主义者最初送给我们的是鸦片 ,其动机是自己谋利而毒害我国人民。这不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 ,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最近几年以来 ,我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和会…  相似文献   

17.
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九世纪 十八世纪,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几乎只有法国的耶稣会传教团仍在活动,汉学研究才得以发展;虽然法国国内也有发展汉学研究的愿望,但是弗雷莱、富尔蒙式或是蒂尔戈大臣在这方面的努力都没有什么结果。十九世纪形势完全相反,上半叶,汉学在法国本土组织起来;由于这种转变的长处和不足,汉学变成了一种学院式的、书本式的学科。一方面,在当时的专业人员中,法国汉学学者的新成员在对中国的研究中运用已在其他人文学科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耶稣会士更有准备;但另一方面,他们缺少与研究对象的直接接触,如同人类学家所说的,缺少“现场”实践,这就使他们的研究工作更加理论化,因而没有人文科学的生动性。他们那精确而严格的方法论补救了他们失去的真实的直感。仅仅在鸦片战争(1839—1842)和一系列法中条约(1844—1860)签订以后,对中国的研究才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这种研究或是由翻译人员和领事进行,或是由传教士,尤其是由恢复了十八世纪其前辈学术传统的耶稣会士进行,但不是在北京。(具体地说,是在上海的徐家汇和河北省的献县——译者注。)  相似文献   

18.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文化表现为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表现为企业有没有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创新经营的能力.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浓厚扎实,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充满活力,有蓬勃发展的力量,相反,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文化,必然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必然缺乏正确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企业的发展也必然是缓慢的,滞后的.  相似文献   

19.
杨海燕 《文化学刊》2011,(5):142-147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分裂,人类从大自然的谦卑者到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是理性主义发展的写照。自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以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破坏自然的工业化和单向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浪漫主义首先发出“回归自然”的反启蒙呐喊,讨伐和谴责了19世纪工业社会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对峙。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相继出现的文化批判理论家则从文化观入手,深刻批判了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技术理性主义以及发展的物化力量和异化力量,揭示了理性主义最终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摧毁”。  相似文献   

20.
龙门石窟是人类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历史和艺术的结晶,代表了人类杰出的艺术创造力。龙门石窟是唐代的缩影,再现了唐朝的社会形态和较为蓬勃的经济文化水平。建造时间长、朝代更迭多的特点使其保存了大量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推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