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都学派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其成立标志着日本近代哲学的开始。京都学派以佛教的"绝对无"或"空"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作为当代东亚思想的重要流派,京都学派积极介入日本政治现实,错误地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支持。其提出的"近代的超克"和"世界史的重新建构"问题,仍在当今的日本思想界延续。京都学派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时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二千多年佛教教义和教理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就空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东西方的现代性之克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京都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当今的日本,还是当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伊家慧 《文化学刊》2015,(2):213-216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创立的佛教理论体系,经过多位高僧大德之发展后经由赵朴初先生弘扬壮大,为佛教顺应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而生。"人间佛教"的理想是在人间建立如佛陀理想的世界,其具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贯穿其诗词,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以其诗词集《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探析其"人间佛教"思想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此前曾撰《学者当"负雅志"而为"真隐士"》,就真隐士兼新绅士群体精英话题,提出真隐士"负雅志于高云",亦理应成为真名士,而且还要把真隐士视为社会文明新时代的新绅士。以专注于研究学问为志趣的学者真隐士之"隐"的境界与本色,必须耐得住远离尘嚣、离群索居那种非常人世俗生活的枯燥寂寞,专注于向往的学术志趣,心无旁骛地,甚至,终生默默无闻,或一无所获,亦无恨无悔,仍感乐在其中。究其实,其昌国兴邦宏  相似文献   

5.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7.
困谪岭南时期,苏轼深陷生存的困境,因对坎坷仕途彻底失望,加上受佛教"缘起性空"的般若空观的影响,苏轼深刻地洞察了虚幻无常的人生本质,但是他没有认同佛家一切究竟空相的观念,没有走向佛家遁世出世之路,而是积极调用儒道释的智慧,转向提升内在精神境界的超脱之路。他疏淡功名,以心为本,执着于"得一"的境界,致力于洞见"清净心",以达到同于道的境界;他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将生命存在意义置于自然宇宙的宏视中加以审视,因而贯通物我,升华心灵,形成了超然达观的生命境界。苏轼对虚幻无常人生的超脱精神融入了岭南时期的诗文书法创作,使之呈现出了超越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有许多种,不同的企业应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的管理应该有差别性和个性化,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群体,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何能找到与自己企业相适应和相匹配的管理方式,老子道家思想也许能给你答案. 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相似文献   

9.
(见封底)古来往往用"屋漏痕"来比喻书法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那种凝重自然。篆刻亦然。亦即南宋姜夔《续书谱》所谓"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丁敬此印,  相似文献   

10.
道安“本无”说的具体涵义一直是学术界一个争论比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勾陈 ,对道安“本无”说内容的辨析 ,否定了认为道安的“本无”说是最接近于鸠摩罗什、僧肇所阐发的般若学“空”义的观点 ,认为道安所理解的“空”从总体而言仍然与魏晋玄学“以无为本”思想的思路是一致的。道安在“本无”说中所表现出的特点表明他在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的交融过程中是一个过渡性的 ,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佛教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王依虹 《文化交流》2016,(11):74-77
正青藤道士徐渭生前寂寞,而在其逝后二十年间,文士袁宏道偶然翻到其诗文,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后为之做传。戏剧大家汤显祖见到其剧本《四声猿》赞叹实在太精彩。一代怪才郑板桥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枚著名的"青藤门下走狗"印章,常常钤于得意之画上。国画大师齐白石对他亦推崇备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艺术意境固然在语言之外,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其意境所溶解的语言本身。语言既是表达诗意的一种木筏,又是决定“心手相应”的重要条件。苏诗的独特风格也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才呈现出来的。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之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盖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立,苏轼如流水之…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悟"?被毛泽东称之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的一代祖师六祖惠能大师,开创禅宗"顿悟"法门.所谓"顿悟",简而言之,即是"义由心起,法由心生". 一切意境,不在外面文字上求,都该由心中起.把我心和佛所说法相迎合,如是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但这须悟后乃有此境界,亦可谓得此境界乃始谓之"悟".  相似文献   

14.
"致虚"和"守静"是老子提出的两种心灵修养功夫。老子认为这两种功夫相辅相成,都是对于清静自然之心境的极致追求,亦是对于道体之本然的复归。只有达到"虚"的极致才能够与道体之本然相合,只有对"静"的专一笃守才能使心灵返归于"虚"的极致。老子认为,通过这样的一个"损之又损"的"为道"过程,心灵可以渐趋于纯净无杂,回归于虚无清静的道体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明末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癖,可以理解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一种超越于凡俗的坚执,一种沉潜中的追寻。沉潜内修,沉潜创新,必须舍弃现实种种诱惑,才有可能体悟到艺术的真谛,修得正果。卢乐群先生的书法,正是其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才达到蓄深养厚的艺术高度。卢乐群,1942年生,浙江临海人。书法受业于沙孟海、陆维钊诸先生。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群众首届书法比赛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魏晋后期佛教初传的本土化产物,即"六家七宗"中的支遁即色宗。理解即色宗倡导的特定概念"即色"时,难免会涉及对"即色本无"与"即色游玄"的解读。以此视角来考察"即色"会发现,在"性空"理论的内部中支遁(道林)即色宗的"即色"概念往往表现出差异性。事实上,"即色本无"即是从作为客体存在的共同特征("色之为色"的共有属性)来辨究"本无"与"即色"的抽象关系;"即色游玄"则相比"本无"更加侧重其之于"即色"的形象关系,即本文所论述的审美特质。这种差异性虽然影响到了对"即色"本义的中性理解,但也正由于这种差异的比照,才使得我们不断将"即色"推向对其属性问题(共有与个体、抽象与形象)的探讨上,如此方能真正达成对即色宗特定的"即色"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贾谊思想体系由"道"发其端,其"道"吞吐众理,海纳百川,既含有创生万物之本体论意蕴,亦有待人接物之方法论意义。在"道"之基础上,贾谊设计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以民为根本的政治伦理治国模式,对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重民爱民思想在今天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改革中同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济慈一生孤寂困苦,疾病长随,其人却飘逸旷达,澄明无滞,写于1819年5月的《夜莺颂》是他人生气质的完美体现。引吭高啼的夜莺引领濒死者进入永恒之境,在梦与醒的分离聚合中,济慈实现了对美与真的抚触。一方面,在"物""我"关系的动态变化中,济慈以超越五感的"第六感官"观照万物,融情入色,此乃物之生;另一方面,在相生相克的意象张力之中,济慈以想象力的巡礼消解其尖锐,实现了和谐、圆融的张力之美,此谓诗之深。  相似文献   

19.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是喜欢应酬的,他们中的"领袖人物"被称为是"派对动物"或者"饭局组织者",这类人通常意气风发,左右逢源,握手寒暄,嬉闹玩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这类人,我并无反感,相反会有不少欣赏之心,人有能力大小之说,能游刃有余于各种应酬之中,掌控场面,皆大欢喜,不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的。一场饭局之中,如果少了这类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