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生命力持久,至今在壮族地区仍然延续着。本文通过对广西中部壮族二次葬丧葬程序的研究,发现二次葬习俗至今仍在壮族地区留存,是受到儒家孝道、宗教信仰及近祖崇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受佛教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为"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过去"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以了解过去兰纳人不一样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其实体现了生者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追求、串联了生者间的人际互动和社群关系的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丧葬习俗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使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量变态势,这种文化因素的变与不变,正是生产方式多元化和定居式农业瓦解的最直观的体现,也让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态度由向往变为对现实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丧葬仪礼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识。由于历史的演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民俗学角度对丧葬习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探究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在社会习俗之丧葬方面,即新式丧礼、葬俗出现,丧葬中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然而,在河南地区,传统丧葬仍据主位,陋俗颇多,以崇尚厚葬、迷信风水、延佛道等为甚。这些陋俗不仅耗财伤民,还加剧了当时河南社会的迷信之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与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浓厚的封建文化氛围、深处腹地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四大仪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本文以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重点分析大南湖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并探讨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影响,以推动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科学传承与发展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11.
丧葬礼仪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本文以甘肃陇中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详细阐述金峡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同时分析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旨在促进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传承丧葬礼仪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 ,对风俗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 ,描述了区域风俗文化的特征及内部差异 ,分析了区域风俗文化形成、演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乞巧风俗演变为例,简要介绍了从祭星——祈求天地人和合的生态环境和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转型后的七夕风俗,以及对农耕文明创造精神的楷模——巧姐,说明新时代乞巧的风俗重在创意,巧在工艺。  相似文献   

15.
张野 《文化学刊》2011,(3):132-135
沉玉风俗蕴含玉与水两种文化要素。玉的灵性与德性分别延伸出以玉事神的礼俗和以玉彰信的习俗,两者共同促进了沉玉风俗的萌生。水的润物特性则延伸出水崇拜,水崇拜的文化心理亦渗透在沉玉风俗之中。以水制玉、以玉御水、玉水相润构成了玉与水这两种文化要素在自然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丧葬习俗是人生礼仪习俗的最终归结点。人生自出生始,终于死亡,这是人类生理生命历程的周期规律。壮族丧葬习俗内容有择算日子下葬、择选坟地、孝子女守棺、绕棺、请麽公念经超度或念诵《报恩经》等,并承载着标识、寄寓、分割、应对、标示、趋善、惩戒、引导、感恩、追忆、示范、奉劝与劝戒等诸多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古时期的丧葬仪式中,出丧时有魂衣置于魂车之上,以代表亡者的灵魂所在。代表死者亡魂的衣服即魂衣,魂车即是运载亡魂的车舆。与代表大凶的柩车不同,魂车代表的是吉祥之车的观念,这与古人对于魂魄的性质区分有关。相对于亡者的遗体和棺柩来说,亡者之魂具有吉的属性,引导魂车的是一系列的吉卤簿,为吉驾、吉仗。吉驾具有鲜明的宇宙象征的特征,魂车即其所围绕的核心。本文将中古时期丧葬礼中的魂衣以及其所凭附、搭载的魂车联系起来,考察其在礼经中的记载以及在汉唐时期的流变,以审视中古时期丧葬礼仪中的亡魂观念。  相似文献   

18.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0,(4):131-135
地处甘肃南部、西汉水上游的西和、礼县一带,至今还盛行一种古老的民间风俗活动——乞巧,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民间乞巧风俗,可谓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风俗的活化石。此风俗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整个乞巧风俗活动过程及其"巧娘娘"纸偶造像,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9.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有关猎首风俗的记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头骨刻辞”是商人把俘获的异族的酋长当作人牲斩首祭祀祖先之后,在其头盖骨上刻上记事的文字,作为战胜的纪念。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里有一些关于猎首风俗的记载,弥足珍贵。这是研究古代猎首风俗最早的资料,跟古文献、考古和民族学材料可以互相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