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侃 《文化交流》2016,(4):40-43
正旅居加拿大的台湾诗人痖弦说:"以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文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可观的文坛。"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原主任龙彼德是当代华文文学的研究学者。35年来,他始终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创作动态,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研究专文和论著。他预言华文文学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现华文文学的重大价值龙彼德是从研读台湾现代诗入手,开始从事世界华文诗  相似文献   

2.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3.
2009年早春二月,宁波大学国际留学生学院来了一位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Wong Wai Khum(黄慧琴),但无论同学还是朋友,都叫她“柏一”或“柏一小姐”。“柏一”是她的笔名,原来她在马华文坛乃至世界华文文坛都颇著名。在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中已担任了近20年的理事及副秘书长等职。此前她在《南洋商报》曾任副刊高级编辑,后任《商业资讯》主编。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剧的文学价值要谈电视剧的文学,必须先看一下我国目前的文学状况。我曾采访过一位女作家,她的观点不能不引起文坛的注意:“现在许多畅销的小说都是用下半身写的,且大部分是女性作家,平时作协一开会.到场的大都是女性,她们都会问:男人们都到哪儿去了?”这番话真实地道出了我国目前的文学创作状况。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5.
1994年深秋,在云南省美丽的抚仙湖畔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天玺同志对华文文学颇有研究。本文是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表明了他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和祝愿。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文学以其“突破求新、过尤不及、颠覆(文本的)秩序、无恶不‘作’”的创作风范为文坛所瞩目,同时,先锋文学又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品味影响着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写作风格,这些早熟的青年作家正迫使全世界对他们的承认。为使广大文学爱好者对先锋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先锋文学有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新世界出版  相似文献   

7.
<正>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该书主要观点有四:一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坛,同时也对管理提出了难题。作者在收集整理素材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提到了中国首个成功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讨论了由原创文学门户网站"起点中文网"开创的成功商业模式,分析了网络作者代表人物陈村、闻华舰、韩寒等人的写作风格及产生的影响,得出了网络创  相似文献   

8.
正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媒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海外移民不断增加,中国留学生、海外旅游者规模扩大,使得华文媒体资讯的需求不断提高,海外华文媒体也成为海外舆论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多年以来,海外华文媒体正是依靠自身与海外受众紧密联系的独特  相似文献   

9.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茅盾步入文坛与他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几乎是同步进行的①,而他“一叩文学的门”就树起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旗帜:“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②新文学要“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③。与此同...  相似文献   

11.
高旭东教授的《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于 2 0 0 2年 1 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中西比较文学必须纳入中西比较文化的宏观架构为起点 ,对 2 0世纪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新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新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文化根源、“文革”文学的中外文化渊源、“寻根文学”出现的文化动因、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激进文化思潮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握手言欢 ,以及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个性主题、启蒙主题、围城主题等 ,都进行了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重点探讨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文化变异 ,并对李泽厚、亨廷顿等人一些流行的…  相似文献   

12.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2,(5):4-14,F0002,F0003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三届研讨会简述荒林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暨福建省文联、《台港文学选刊》等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1月22日至24日在厦门举行。这...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文选目谢玉娥编一、中国古代文学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2期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3期五光十色的古代才女之作陈敏《文史知识》3期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女追...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作品打动了世界。他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莫言的获奖,表明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以及对中国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他的魔幻想象力通行世界  相似文献   

17.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学——“跨世纪文学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张昌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海南省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跨世纪文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997年5月31日至6月5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通俗文化的繁荣,中国文坛兴起了纪实文学热。纪实文学的兴盛,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时代的赋予。一方面,社会发展日益加速,民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了解急剧变化着的社会,而新闻媒体对重大社会事变始终表现出避实就虚“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于是,以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口述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为基本样式的纪实文学,趁“需”而入,以数量可观的报刊为主阵地,担负起“传播”重任,成为“第二新闻”调配了读者了解历史和现状“秘密”的口味,造成求“真”的诱惑,产生了填空补白  相似文献   

19.
论苏雪林与五四新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 言五四后中国现代文坛才真正有女性文学的崛起,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作为五四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苏雪林是应该在现代文学史中占一席重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她勤于耕耘,成就斐然,作品产生过较广泛的影响,而且新文学的许多重大节目,她都参与或经历过,是五四新文学的见证人。冰心说:“记得五四时代,我们的前辈有袁昌英和陈衡哲先生,与我同时的有黄庐隐、苏雪林和冯沅君1。”而今,这一大批文学先驱者都相继谢世,但她们的文学天才与不朽作品中张扬的时代精神,使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出异常夺目的光辉。尤其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文…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是承载着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而开始的。作为一个以中文写作、创作主体与接收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华人的文学系统,马华文学很难摆脱中华民族文化的陶染,其在试图剥离中国影响与建构本土意识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鲜活流变、交融混杂的特点。本文在霍米巴巴混杂性理论视域下,重新思考马华文学站在中国性、本土性和现代性交融的浪潮中,马华作家在被边缘化与自我边缘化的矛盾纠葛与焦虑下,应找寻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和话语位置以获得更大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