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德国阿尔弗莱德·克诺普夫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他在中国和非洲都生活过很多年,对双方的了解,奠定了该书的写作基础。该书研究了在非的百万中国移民给这个"全球自然储存库"带来的具体影响。其主要观点包括:一、中国抓住时机开展对非援助和投资。作者认为,与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抛弃非洲不同,中国在不断扩大对非援助与合作规模。从政治层面说,非洲在中国的外交议程中处于重要位置。习近平任职后的首次海外之旅就选择了非洲。这与美国形成了一个鲜明且"刻意"  相似文献   

2.
<正>我过去几年在美国多次参加有关中国在非洲的研讨会,但真正到非洲一线采访中资企业,去年8月还是头一遭。我的目的地: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作为驻华盛顿的记者,埃塞可以说是最熟悉的名词之一。华盛顿及周围地区居住着约25万埃塞俄比亚裔人,数量仅次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在华盛顿,埃塞饭店到处可见。坐出租车和逛商店,也会常遇到埃塞裔司机和营  相似文献   

3.
PAUL TUAN先生是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的建筑学硕士,从事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已有35年.最近参加海南博鳌论坛途经广州时,结合"非典"引发的健康住宅问题,谈了对健康住宅设计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关于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Hussein Obama Jr.)的故事已经被说得太多.如果说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 Bush)执政8年的积弊和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是奥巴马的机遇和运气的话,那么这场选举则是一场成功的政治营销.从经典的营销学"4P"理论分析,在产品(product)、促销(promotion)、价格(price)和渠道(place)上,奥巴马先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可圈可点,令人拍案.  相似文献   

5.
"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且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从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我们在话语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不足,可以起到管中窥豹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上世纪50-60年代,处于弱势的新中国通过在非洲的强势外交,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崇高的国际地位。其中的经验可总结为:1.高度重视非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对非提供政治、经济和外交支持;2.周总理三访非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巨大感召力;3.舍得投入,采取了大力援助、民间外交、媒体投放等多元化战略。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西方描黑"和"非洲担忧"的相互结合,加上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存在仍处于初级阶段,又使得中国在非洲的舆论环境和话语权建设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在浙江师范大学创建我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多年来专注研究异域文化成了"非洲通"。今年初,他入选"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6月应邀参加为即将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作准备的中外高层论坛,讨论金砖国家智库合作等问题。许多与非洲有关的高层次活动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在中非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的时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研究非洲媒体的舆情具有重要意义。以媒体为切入点,研究非洲媒体涉华舆情,可以更直接地把握近年来中非合作中的微妙关系,掌握非洲国家和人民视角的中国形象。坦桑尼亚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农业、科技等诸多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非洲国家"全天候"的朋友,是非洲国家互利共赢的伙伴。同时,中国在非洲的形象维护、中非情感的巩固,还需要中非双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驻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真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民间架起互信互爱的桥梁;另一方面,双方官方媒体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搭建中非媒体的自主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传递正能量,建立危机预防与应对机制,认真分析解决负面舆情揭示的问题,促进新时期中非友好合作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远航。一条始于2100年前的商旅征途,恰如一座桥梁,联通了亚欧间的贸易,融汇着东西方的文明,被称为"丝绸之路"。另一条始于秦汉时期,作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最远至非洲东海岸。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在华外国籍和外国裔人士规模大幅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大陆并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超过102万,其中外籍人员593,832人。这包括了在普查时在大陆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在文化"走出去"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媒体加快了进入非洲媒体市场的步伐,一方面旨在提升在非国家形象与话语影响力,另一方面着力进行自身在非传播的能力建设。实践中,本土化发展成为我国媒体进入非洲后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应对非洲社会对我国媒体的片面解读,以及中非媒体市场环境差异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这一点在中国西部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似乎比任何一个其他地区更明显。在这里,移民的历史不断上演,直至今天。2011年至2015年,超过32万9千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易地搬迁,在水资源、交通更为便利的新家安顿下来。大多数移民的人来自西海固——宁夏南部六个县的统称。"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贫瘠之地的农民希望逃离恶化的环境,逃离封闭大山的禁锢。因此,他们继续选择移民。根据宁夏2016年至2020年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其形态和功能始终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更始终适应并引导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对于都市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本文着眼于明代移民的"走桥"到"走城头"习俗的都市化研究,从社会转型和社会思潮中考察民俗的流变,把握民俗的变迁规律,并加以理论的阐述,以实现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平稳过渡和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期笔会选发的四篇随笔都出自商界名流之手.作者敏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以独到的视角、深刻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生活、对人才、对成功等职业人生十分重要问题的观点.读读这成功者的文章,对职业人士特别是年轻的职业人士真的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许多非志愿移民对移民搬迁在心理上排斥,同时在家庭生活和社区融入上有困难,遭到双重边缘化。本文以J.Berry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为依据,以商洛市某移民小区为例,就陕南山区农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与城市化的冲突展开论述,发现移民初期文化适应困难在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后,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6.
栗子  黄芸 《文化交流》2017,(9):26-29
正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一片神秘而引人遐想的土地。撒哈拉南部大陆闭塞的环境和热带高原的气候孕育了当地独特的非洲文明。在辉煌光耀悠久的非洲文化中,非洲木雕艺术以淳朴、稚拙、粗犷和夸张的艺术形象屹立于世界艺苑之中。而浙江木雕同样驰名天下,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等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声名远扬,东阳更是有"中国木雕之乡"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移民在长期融合过程中,美国国内的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老移民与新移民之间多次发生摩擦,反移民活动和排外运动此起彼伏。19世纪中后期,美国历史上相继出现了"排华"和"排日"运动。纵观美国的"排华"与"排日"运动,两者既有相似的背景和原因,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分析比较两者的共性及特性,能够深刻理解当时美国的移民政策本质。  相似文献   

18.
俞敏洪 《职业圈》2008,(13):89-89
本期笔会选发的四篇随笔都出自商界名流之手。作者敏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以独到的视角、深刻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生活、对人才、对成功等职业人生十分重要问题的观点。读读这些成功者的文章,对职业人士特别是年轻的职业人士真的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中,非洲占有重要一席。近年来,随着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对非洲的文化传播能力逐步增强。但是,中国文化走进非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制定对非洲的文化传播战略既要认真考量共性,又要充分考虑差异性,分区域、分国家进行对非洲文化传播的战略布局。在具体的策略选择和规划上,要进一步扩大中非文化交流,努力推动中非文化产业合作,积极尝试中非文化贸易,加快非洲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不断发展,非洲媒体涉华报道逐渐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涉华报道一直是非洲媒体的重点选题之一,但其涉华舆论呈现出的态度倾向却并不与政府层面的友好交往完全匹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非洲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非洲社会各界涉华舆论和对华态度也变得更为复杂多元,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对此全面梳理与分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