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古人的同一篇文章常常存在于多种地理方志文献中,而这些方志文献存在着节文与全文之分。以《全宋文》为例,其中的很多文章即源自地理方志文献,而《全宋文》编者在采录时有时会因疏忽而采其节文,忽略其全文。本文以宋代佛教寺院碑记文为例,根据地理方志文献,对沈辽《复放生池碑记》、杨幼度《重修法喜寺记(略)》、莫俦《淀山建塔记》、闻人符《灵池寺重建大佛殿记》四篇碑记作了补充修正。通过对《全宋文》节文与全文问题的简单辨证,笔者意在提醒学人在利用《全宋文》时,在阅读方志文献中的文章时,应该仔细核查、辨析,防止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3,(10):77-80
筇竹寺坐落在昆明西北郊玉案山上。车行上山,路两侧树竹荫翳。下车的只有我,还有我的老伴。我之所以要到这幽僻胜处看看,是因为自己忝于徐霞客研究会之列,而《徐霞客游记》写到过筇竹寺。筇竹,别名罗汉竹,可以制作手杖,用来命名寺庙是因为一截传说。明宣德九年(1434)郭文撰《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刻于碑,称:"玉案山筇竹禅寺,滇之古刹也。爰自唐贞观中……"  相似文献   

3.
丁山 《文化交流》2017,(12):54-57
正杭州西湖大道北侧,南宋御街之中山中路227号,繁盛的街市忽地出现一处规模颇巨的伊斯兰清真寺院,一派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庄重,优雅,安谧。若遇开放之时,你还可以循步其中,在寺内各文物点参观。它便是与广州狮子寺、泉州麒麟寺、扬州仙鹤寺并称、我国南方伊斯兰教四大古寺的杭州凤凰寺。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得到各国响应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还能从凤凰寺探寻出其渊源。凤凰寺又名礼拜寺、真教寺、回回堂,因当年的整个建筑群布局形似凤凰展翅,故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改  相似文献   

4.
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所录的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带有明显的受中国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其中《越井传》与中国古籍《才鬼记》《南海古迹记》无文献因袭关系,而与中国唐代裴钅刑所撰《传奇》之《崔炜》篇有共同的中国汉唐神仙道教母体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元人诗序,包括元人撰写的诗前序和以散文形式撰写的介绍相关诗歌创作背景及其内容主旨的诗序文。本文在调查若干元人别集及《全元文》的基础上,择要介绍了元人诗前序与诗序文的基本内容,并以虞集诗序文为例予以简要说明,希望藉此引起学界的关注,且对元代诗歌研究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6.
元初大儒刘因,一生倾慕周敦颐,其作《太极图后记》,力辩《太极图》源流,批驳诸多不实之词,并完善朱熹的结论,明确提出会通《太极图》《河图》《先天图》三图之理为一,巩固周敦颐理学源头的地位。此外,刘因继承"圣人之道",宣扬周敦颐的修养论,扩大了周氏在北方的影响,为元代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代郁永河,是撰写台湾游记的第一人。他所撰的《裨海纪游》,又名《采硫日记》,是一部有关台湾的最重要的行役记。书中记的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他从福州出发,南下经厦门,渡台湾海峡,循西部海岸北上由淡水坐海舶进入台北盆地,到大屯山麓北投一带采办硫磺的经过。此书对台湾当  相似文献   

8.
泰山脚下的岱庙碑廊名碑荟萃,这些碑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筑桥碑记"立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书体采用了碑刻中极少出现的九叠篆,五字叙事诗,赞述了安驾庄桥(或称堽城坝桥)在明朝山东交通道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的学者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未能遵循"知人论世"的古训,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他为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题渊明小像》的作者是元人贡师泰 ,沈德潜将其误系于明人袁敬所名下 ,沈当是上了钱谦益的当。本文依据大量资料证明贡师泰诗中“甲子纪年”之典为元人广泛使用 ,旨在表达“耻事二姓”的情感 ,贡师泰很崇拜陶渊明 ,其受陶的影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2.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的"现代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界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总是高大完美的,现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是西方异质文化冲击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负面父亲形象.这些文本蕴涵着"审父"以及"丑父"、"诋父"、"渎父"等颇具"现代性"的思想意识,极端者甚至完成了历史性的"弑父"之举.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变异,"传统"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五个联绵字:(一)“虺”之言委顿也,犹言委靡不举,并非“病”名,而是“病”貌。毛传所云“病也”之“病”,乃疲弊之义。(二)“蔽芾”之言()孛也,草木茂盛之貌,毛传云“小貌”,失之,朱熹集传云“盛貌”,得之。(三)“委委佗佗”,是联绵字“委佗”的叠音形式,雍容自得之貌,毛传分为“委委”与“佗佗”而释之,失之,朱熹集传云“雍容自得之貌”,得之。(四)“夭绍”之言窈窕也,身材高挑,体态优美之貌,朱熹云“纠紧之貌”,失之,马瑞辰以为“夭绍”与“窈纠、忧受”同为形容美好之词,得之。(五)“穆穆”之言也,犹言“”,形容勤勉不已,毛传云“美也”,不确,朱熹集传云“深远之意”,失之。  相似文献   

15.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以萨特解读老庄,是借鉴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近似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换一个视角,对老庄哲学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老庄思想中道与虚无、自在超越物我等等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有若干近似之处.他们以人为关注的中心,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在老庄的虚无背后,落脚点还是人和人的自由,是不受礼法的约束,不受社会的限制.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但和萨特不同,追求的不是实践、选择、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而是自我在精神上的超越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六个联绵字:(一)<卫风·硕人>之"孽孽",犹言"我我",形容长丽俊好之貌.(二)<郑风·子衿>之"挑達",形容放逸倜傥之貌.(三)<豳风·鸱鹗>之"翛翛",犹言"萧僚",形容鸟之羽尾杀敝凋零之貌.(四)<小雅·南有嘉鱼>之"汕汕",犹言"优侥",形容鱼群游动往来之貌.(五)<大雅·云汉>之"滌滌",犹言"滁荡",形容万物萧僚凋零而大地空空荡荡之貌.(六)<大雅·崧高>之"咩咩",状众盛之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初次从"陌生化"角度分析探讨禅宗诗歌的表现手法.禅宗诗歌业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陌生化"应用体系,其特点在于外乖常理而内合佛理,以表象的直观传达凝炼的哲理,并通过营造适宜的"心理距离"使参禅者产生"陌生化"的感受.禅诗"陌生化"的手法源于禅宗"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思想的影响,它和禅宗世界观中作为核心的"自性"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全球化” ,不是说中国在 2 0 0 1年 1 1月加入WTO之后就算完成了 ,也不是说这个国际贸易组织有了中国就十全十美了 ,“全球化”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走“国际化”道路 ,是 2 1世纪多数国家别无选择的“现实”。这个“现实”如果发育成长正常 ,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历史地看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若以现在的话说 ,具有现代意义和前瞻意识的“全球化” ,是科技“爆炸”和经济高度发展为全人类酿造的“美酒” ,而不是为“个人”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栽种的菩提树。“全球化”的历史文化 ,可以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考察了“国民”与“奴隶”二词的渊源及其在清末从古典意义向近代意义的转化过程 ,分析了当时围绕“国民意识”与“奴隶”根性问题的讨论情况 ,并探讨了二词内涵在当时转化与流行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