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庙宇重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这与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直接相关。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都执着于从观念与制度的层面上来探究民间信仰的复兴,而对庙宇重修这一重要的因素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似乎它仅仅是民间信仰复兴的结果和表征而已。本文试图从民间庙宇的社会生命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并希望阐明如下观点:作为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展开的地方,庙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而具有了社会生命,民间庙宇的重修源自这种社会生命的本色及其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吴世旭 《文化学刊》2013,(5):111-115
1980年代以来的民间庙宇重修体现为一种权力互动的文化表征,在特定的学术话语中被表述民间信仰活动复兴的结果。实际上,庙宇重修的根本原因乃是社会性的,本文认为,庙宇之社会生命的维持既依赖于物质性的建筑,也离不开仪式活动的展演,二者都是地方营造的特定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地方营造,庙宇具备了将不同的人、事、物吸纳进来的资质,因此,庙宇重修实为地方营造在宗教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达,其根本意义和房屋的建造与重修一样,在于为人之存在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保生大帝信仰作为闽台重要的民间信仰,拥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主要立足漳州这一保生大帝信奉庙宇密度最高的地区,以祖庙白礁慈济宫为例,开展地区性信仰研究,通过宫庙文物建筑的调查、药签等基础性资料整理,并借助相关史料,分析探索信仰圈形成的原因,希冀有助后继者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继成 《文化学刊》2015,(1):107-110
近年来,在民间信仰力量的扶持之下,陕西北部的民间庙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无定河流经的区域内到处可见坐落在川、峁、塬、梁间的民间庙宇。每逢重大节日,信众、香客都要前去庙宇上香祈福。上香过程中的动作、语言在文化人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诸多含有民间信仰叙事的小说中,渐次形成了一系列的或真或幻、或恍或惚、人鬼不分的离奇故事,使得这种小说平添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怪异色彩、荒诞效果。这些作品把审美的目光关注到"民间信仰"这一精神领地,透过它来探究人生的真知、真谛,以及一种"民间—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围绕着庙宇重修的地方营造和社会重建不可能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新的观念形态和制度形式的影响下,具有更复杂的社会机制和过程,并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意象和社会表征。本文认为,国族主义的兴盛使特定民间庙宇的重修带有浓重的国族认同的色彩,市场经济的扩展使其带有强烈的经济投资的味道,而相应的政策和行为则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民间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展示或经济交换的地方,并叠加在传统的地方意象和社会表征之上;更多的民间庙宇处于国家与市场之下的社会空间之中,在重构自身之社会性的同时,其社会生命也将随着国家力量的伸缩而摇摆不定。  相似文献   

8.
唐宋以来,我国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三教"为正统,以夜聚晓散、男女混杂、吃菜事摩,乃至于"杀人祭鬼"为异端的正、邪二元格局;而在正邪之间又存在着广大的民间宗教信仰作为中间"灰色"地带。民间信仰在唐宋以来"三教合一"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两大作用,第一是作为儒释道正统"三教"的共同对手,让"三教"在打击异端邪教过程中,结成联盟,在客观上,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是众多民间宗教信仰为了获得或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主动标榜自己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儒、释、道任何一教,但却是"三教合一",也是圣人教化,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在儒释道三教之外,提倡"三教合一",这也是"三教合一"社会历史现象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神学家巴尔塔萨(Balthasar)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他认为宗教艺术审美是宗教艺术与宗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艺术形式对宗教精神的承载。壮族民间信仰姆六甲通过花的宗教象征体现出社会演变背后壮族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性的世俗化人间。本文以西方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来解读东方姆六甲神话嬗变的宗教审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民间信仰影响着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层角度。在我国辽南一山区村落里一直保持着狐信仰,并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成因、活动方式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陈靖姑是闾山派女神,也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其信俗文化在柘荣有广泛的传承,迄今600多年。但是由于社会变动,陈靖姑信俗传承在上世纪40年代一度近乎中止,直至90年代开始复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开展,陈靖姑信俗的宗教性逐渐减弱,民间主体被动化的改变等,显示了列入"非遗"后政府对民间信仰的强力在场。虽然如此,民间信仰类"非遗"想要更具生命力,需要政府建立群体性传承人制度,并搭建与相关人士平等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山西雁北区域的北岳信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明中后期雁北州县出现了新建或重修北岳庙(行宫或行祠)的浪潮,北岳祭祀在清初也转移至浑源,这除了宗教因素外,还与当时军事、民族、边疆等问题密不可分。对北岳信仰及其庙宇的考察,有助于充实民间信仰的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14.
小引 超自然信仰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精神现象。是否可以这样说:尽管超自然信仰产生于原始社会,但即使社会生产力大为发展了,还会有超自然信仰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超自然信仰仍然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超自然信仰之所以如此古老又如此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之中,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无不具有超自然信仰赖以存在的共同条件,即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软弱和无  相似文献   

15.
"岚城供会"是山西省岚县岚城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融合了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象征仪式及民间信仰,以山西岚县岚城供会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岚城供会的仪式规程,探究供会生成传承的根源——民间信仰,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岚城供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茶果节"是高要市宋隆河流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信仰内涵已逐步淡化,拜祭仪式亦趋简单,但"吃"的特色仍旧凸显。"茶果节"的复兴是由于其在当今仍具有调适身心、延续认同、促进交往、活跃经济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以浙东为例,分析民间传说参与海神信仰核心要素构建的展演形式,即合理解释海神信仰的历史源流,传奇衍化海神的多样职掌,传播依附美善同构的民间审美价值。民间传说通过解释、衍化、依附等述说手段展演海神信仰成因的合理性及其流变可信性,共筑沿海民众关于敬海、祈海、镇海共存的精神诉求与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道教的文昌帝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间信仰而尊奉的科举之神。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考察了梓潼神从蜀中地方神的衍化过程,由于宋代道教吸纳民间俗神进入道教神系,梓潼神成为天下士人崇奉的职掌禄籍之神。作者通过对文昌帝君信仰的源流,文昌帝君道教化、民俗化的分析,认为文昌帝君从蜀中地方俗神转化为全国大神,道教对其神性的改造和理论提升是关键。蜀中民间的梓潼神向道教的文昌帝君衍变,这在中国宗教造神运动中颇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李彩萍 《文化学刊》2011,(1):100-104
北京作为我国古都城的代表,历代宫廷文化是京城文化的重要内容。建于元代的北京东岳庙,在京城历史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东岳庙与之明清之代宫廷关系密切,帝王及其官方各个阶层都曾对东岳庙产生影响,确立了北京东岳庙作为皇家庙宇的地位。北京的市民文化丰富多彩,使东岳庙成为京城市民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北京东岳庙作为被列入国家祀典的庙宇,在国家礼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东岳庙因其国家正祀的关系,在统领周边泰山信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