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学与宗教学在西方几乎是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从西方引进了民族学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鸦片,所以,宗教学的创建受到过阻碍。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学研究方才逐渐兴起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民族宗教学"的酝酿和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研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纯客观,应该是"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其目标是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与之相应,中国宗教则是"多元通和"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宗教的联合国,中国人是信仰的混血儿,中国人的宗教和哲学具有良性的互动,有一种"中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我们已经发表了有关宗教学研究和教育的三篇文章,它们分别是:牟钟鉴先生的《中国宗教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责任》、卓新平教授的《士的担当与宗教学的未来》以及拙作《中国文化整体视域下的宗教学研究》。本期就有关问题继续刊发的文章,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志刚教授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宗教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张志强教授的《基于生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宗教学教育》。这两篇文章内容非常丰富,见地也非常深刻:前者立足于我国高校宗教学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详尽论述了加强宗教学建设应秉持的“三大着力点”,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扎根并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宗教学建设的国际学术视野,用心深远,宏博缜密;后者则紧密围绕生命教育,阐发了高校宗教学教育要纳入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并指出宗教学教育要和艺术教育相结合,并能够从个体生命的关怀贯通于集体命运和历史进程,格局广大,见识高远。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基地,现已逐步成为宗教文化宣传和宗教势力渗透的重要场所。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以开放的思维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青年群体的信仰,亦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宗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逐步走进大学校园的课堂,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关注。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清醒、客观、正确地认识宗教及宗教信仰,对高校统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宗教学教育应立足于生命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环节,而不应简单地介绍各大宗教的具体知识,要讲授各大宗教怎么理解生命,以使学生能够尽伦尽制,获得更高的、更丰富的生命支撑。宗教学教育要结合审美的方式出现,要和艺术教育相结合,把学生伟大的情感激发出来、召唤出来,使学生能够从道德中享受到美,从而达致真善美的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把宗教教育看作是人文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看作一种基础教育。从小学来讲可以是国民教育,从大学来讲可以是通识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可以"伦理代宗教"、"哲学代宗教"、"美育代宗教",指向了宗教学教育引导人性走向真善美的根本立场。研究宗教这种文化现象有各种路向,法无定法。在西方的宗教观念里面,"神圣性"和"世俗化"是相分离的,而中国宗教的特点是"人圣性"和"生活化"相统一的。故而,用一些生搬硬套的西方宗教学的概念来研究中国宗教并不适用。每一种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是跟它整个的文化特质分不开的。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需要关联到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质。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中首次把宗教学列为11个需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宗教学在"国家学科分类"里早已是"一级学科",但在"高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里却迟迟难以升格,这显然与我国教育界对宗教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高校宗教学教育的认识程度有关。鉴此,在充分论证高校宗教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着重阐发了加强我国高校宗教学建设的"三大着力点",即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扎根并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宗教学建设的国际学术视野。本文最后一部分论及的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探索经验,或许也对推进我国高校的宗教学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和特点多种多样。宗教信仰对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现阶段,高校应正视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加强信仰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关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开设宗教文化知识选修课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监管防控体系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1,(4):190-191
"文明"与"文化"陈炎在2011年5月3日发表的《文明"与"文化"》的博文中指出,在我看来,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0.
宗教起源问题是宗教学领域中讨论的焦点之一,由于时代、立场、方法的不同,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宗教起源研究,走过了从有神论者到宗教学家角度的解读,史料、精神、意识等角度的解析,实地考证、多维度及人性等方面的探究,极大增强了宗教起源研究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近20年来国内学者涉及宗教起源问题的研究,通过梳理,从宗教来源研究概述、宗教起源的代表性理论、宗教起源研究新视角三方面来进行简要综述,以便更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11.
神学家巴尔塔萨(Balthasar)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他认为宗教艺术审美是宗教艺术与宗教两者之间的结合,是艺术形式对宗教精神的承载。壮族民间信仰姆六甲通过花的宗教象征体现出社会演变背后壮族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性的世俗化人间。本文以西方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来解读东方姆六甲神话嬗变的宗教审美,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视角下语言已不再是单纯客观的交流工具:一方面,语言内部编码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不可能摆脱附于语言符号之上的文化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蕴含了文化模式的语言又反过来建构乃至进一步固化着人的认知和交流方式,人与语言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在开放包容的原则下了解不同文化模式,并与不同文化模式进行对话磋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汉族文化中的关公信仰自传入蒙古地区之后,逐渐渗透到蒙古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蒙古佛教寺院每年定期举行关公祭祀仪式来纪念关公及众眷属,对于僧众、民众来说,关公祭祀仪式有着不同的宗教体验和心理体验。基于此,本文从宗教学、社会学角度探析蒙古佛教关公祭祀仪式的功能,并阐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宗教和谐,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编辑出版优秀的宗教方面的书刊,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宗教和谐、社会稳定服务,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宗教内容书刊出版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还有其他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五大宗教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的发展,不但深深扎根于我国,还与世界有着各种联系。我国的宗教,人数众多,影响很大。做好宗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报道,是国际传播之中最具生命力,但又存在众多屏障的一种传播形态。这些屏障有些是由语言、文化、宗教、社会心理、政治制度等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偏见、认知维度不同和缺乏了解带来的传播屏障。相比其他文化交流,电影因其特有的娱乐性和视觉性,可以让人轻松地接受和理解一个国家的人和事,因此被称为"铁盒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高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如何将高校劳动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的重点与难点。高校教学工作应该大力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将契合学生客观需求、具备人文内涵的教育内容深入整合,切实促进传统高校劳动课程教学创新发展。为此,该文将针对“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进行细致阐述,明确其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与困境,提出“五色教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策略,以便为高校育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与传统的关系;第二部分涉及“后儒学价值”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东亚现代性”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论述儒家传统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在后现代状态下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儒学传统的重建与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歌咏言。”汉文化是诗的文化,汉诗是汉文化之精华。弘扬汉文化必须弘扬汉诗,汉文化之教学研究必须将汉诗列为重点。在汉诗的教学研究中选取何种视角,应用何种理论,是海内外汉文化教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课题,亦是汉诗教学研究领域众所关心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特别是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在世界学林方兴未艾。比较文艺学(comparative arts)作为一门新兴人文艺术学科已被纳入不少高校的课程。这门学科在文学教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在文学教学研究中能收触类旁通之效,在对一国或一民族文化的总体认识上亦能获融会贯通之益。比较文艺学的兴起影响冲击了汉诗教学研究之常规,促使我们推陈出新,对之进行必要的改革。 如何将现代比较文艺学理论应用于汉诗教学研究,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依笔者之见,从中国传统诗学“诗中有画”这一命题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比较文艺学、诗歌符号学理论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将汉诗  相似文献   

19.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研究需要更多地立足人类自由交往的需要与实践,通过经验研究揭示不同跨文化情境中保持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可沟通性的独特路径,通过批判研究揭示文化间的权力关系,重构人类的普遍交往。当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纷争把人类带入一个充满冲突、交流贫困的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消除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状态,更好地认识文化模式与文化变革、文化对人的影响、移民的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与价值观、信仰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理论回应的着力点是建构与世界的文化共同体,以此开拓基于中国问题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