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直观印象,传播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正>从2001到2010年间,我国广播影视在海外传播力不断增强。2014年广电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45部中国电影走进49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达到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一批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电视剧作品在海外畅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超级工程》《甄传》《泰》等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像符  相似文献   

3.
现代武术套路正处于进入奥运会的冲刺阶段,但其在国际传播层面面临着传播路径传统、术语翻译词不达意、本土术语缺位等问题。强调文化的“转型”和“超越”的转文化传播理念为以上问题提供了“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新思路。现代武术套路以规范性训练、竞赛为表现形式,吸收借鉴了国际竞技体育文化,蕴藏着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和优质载体。这一思路要求在现代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海外受众的传播主动性,拓展现代武术套路的综合传播路径;强调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做好传播素材质量把控,引导传播者着眼于微观叙事和现代武术的精神内涵;同时做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平衡,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最终实现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主体、层次和重心的“转”。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符号及其海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以及国家形象的构建意义重大。汉朝时期,以丝绸、钢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在罗马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新形势下,研究中国文化符号的典型传播历史,对当今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仍然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12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0集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掀起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又一次收视热潮。与此同时.该剧还远销欧洲、北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写了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市场最光辉的一笔。《李小龙传奇》在海外的成功传播.引起了关于如何通过推广流行文化来建构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外语频道于2013年大胆尝试,重点打造了一部双语中国功夫教学系列片《拳心拳意》,以包括海外第二、第三代移民在内的国外受众为主要收视群,是首个以中英双语播出、系统地拆分讲解"24式太极拳"的中国功夫教学电视片。第一季从太极拳切入,借"功夫"这个具有标志性中国特征的文化符号,向世界观众传递传统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显著提高。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在对中国科技发展啧啧称赞之余,惯常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质疑指责。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国科幻影视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其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诉诸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是国际传播中跨越藩篱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华裔新生代的双重文化身份特征,具有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多重优势。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身份认同感能够促进中华文脉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赓续与传播,在推动文明对话、实现文明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融通中外的重要群体。对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要呈现中华文化的表征符号,又要体现内涵于表征中的精神意向;既要展示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又要使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成为其梦之所萦。因此,传播主体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在时机把握、符号选择、叙事方式方面要与受众的结构特征、接受心理、情感需求高度契合,以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视觉化相融合的表达范式进行传播,体现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中国网注重灵活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探索与实践,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中国网尝试制作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微视频栏目,其中,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于2015年5月正式推出,英文名称为《China Mosaic》(中国马赛克),意为每个节目就像一块马赛克,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拼接并呈现给受众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经过两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用外国人的笔触展现精彩世博 新华社的世博对外报道亮点之一就是对外部为提升上海世博会海外影响力、拉近海外受众与中国之间距离而开设的《世博明信片》栏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三家中央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中央主流媒体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较好,官方账号体系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中央主流媒体针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有效策划存在不足,与海外受众也缺乏积极的互动。建议中央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与传播内容方面争取做到“有软有硬”;重点改进短视频等报道形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用好海外各类知华友华的意见领袖;升维账号体系,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等。  相似文献   

13.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播是价值传播 我们对外传播,要传播什么?我们有没有做一番思考,并形成自己国家的文化战略?如果我们一说到文化对外传播,就开始制定预算,开始收购海外媒体,扩大报刊版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可能欲速而不达,功利性或物质性太强,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会使人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5.
<正>涉藏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重要领域。《纽约时报》评论版(Review Desk)是该报向西方受众推荐书籍、电影、表演和展览的重要窗口,由其推荐的文化产品受到社会公众关注的几率会大为增加。本文通过分析1979-2014年《纽约时报》涉藏评论的历时性变化和所推荐文化产品的来源构成,提出了中国涉藏文化产品对外传播的路径。1979-2014年《纽约时报》共刊登涉藏评论137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春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了解和接受。每年春节都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更多海外受众了解、参与春节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机遇。每年中外媒体都会围绕春节开展大量报道,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在年年重复的主题下出新、在海量报道中出彩。2019年春节,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海  相似文献   

17.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对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探讨新兴媒介技术对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三种潜在应用策略:利用生成式AI生产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传播素材,助力传统文化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利用平台化媒介优势,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受众;通过游戏建构虚拟社区,在设计和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视觉要素及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警惕技术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和话语霸权,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创意导致内容猎奇、同质化,影响传统文化内涵传达。对此,应回归对受众的文化关怀,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表现的同时,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今年3月在意大利参加中国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高级培训班期间,遇到并破解了一个有关中国文化传播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表明:社会科学工作者只要在海外旅行过程中胸怀爱国之心,善于发现问题,并艺术性地去沟通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为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平台系统发布会于2014年3月28日在北京举行。该数据库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10年10月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别委托而承担的大型项目,项目具体实施单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是张西平教授和李雪涛教授。2013年10月22日,"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项目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并由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