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今见王逸《楚辞章句》诸种版本多有歧异 ,均非善本 ,亟须校订和整理。充分利用各种本子所提供的异文材料相互校勘 ,同时参照诸本以外的文献材料 ,特别是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文献进行校勘 ,是其校订和整理《楚辞章句》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 ,并提出“钱注宋诗”这一品牌 ,以与《钱注杜诗》相辉映。钱注宋诗不仅选源异常丰富 ,引用、提示的文献特别多 ,而且注意辑补佚作和考证文献真伪 ,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但也有不符合文献规范的疏失 ,诸如校勘异文不交代出处 ,擅改原文而无版本依据等。  相似文献   

3.
国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它以儒家经典文献为主,兼及诸子百家"五四"以前的政史诗文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校勘、训释的基础上,阐释作品的积极意义并探讨学术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国学具有学术性、国家学术形象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不可更改的终结性等特点。国学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保持互相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4.
《乐记》提出万物之理"以类相动"和"比类以成其行"的美学思想。"以类相动"受到感应论的重大影响,具有审美动力定型的美学内涵。审美动力定型是审美主体对特定审美客体迅捷、完整、自动化、轻松化的审美反应系统,是审美的一种熟练化的非自觉的心理反应方式。  相似文献   

5.
楚辞学研究在20世纪出现新发展,涌现一批优秀学者。其中,闻一多以深厚的朴学底蕴与新式的思维理论倾力于楚辞研究,把文字校勘列为首要课题。分析其校勘类著作的代表《楚辞校补》,可以深入阐释闻一多楚辞学研究的学术特色。他征引比较大量文献,运用传统音韵、训诂等方法,结合考古、神话、民俗等新方法综合研究楚辞,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并提出许多重要的新观点。他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但总体来说,他的楚辞学研究集继承性与超越性于一体,其学术方法与成果共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清人所编宋诗选本的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编选、校勘者多为江南人,辑撰、刊刻、流播地亦多出于江南。这不仅与江南丰裕的经济有关,还与其崇文好诗的诗性文化极为密切。江南宏富的私家藏书也为清人编撰宋诗选本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7.
戎夏同源说——黄河文明探源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古文献和词源的证据看,上古"戎"与"夏"的根本区别不是民族的不同,而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戎为游牧,夏为农耕.戎与夏商周人皆是共同的祖先黄帝民族的后裔.自夏商至西周,中原人完成了从游牧生活方式向先进的农耕生活方式的长达千年的转变,进入到农业文明时期,由戎成为华夏.  相似文献   

8.
粉丝群体是基于共同的爱好形成的趣缘群体,共同的审美趣味使得粉丝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借由审美趣味排斥与群体意见或趣味相左的人或事物,这是粉丝群体审美免疫的表现。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审美文化的演变,粉丝群体的"免疫系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粉丝逐渐将审美免疫的主动权让渡给了媒介,造成了粉丝群体审美趣味的异化。对此,要加强粉丝群体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力,重塑审美"免疫系统",自觉抵制不良审美趣味的侵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象思维和语言以"立象以尽意"为主要特征,有限的语言却能表现出深层的意蕴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在文学艺术与鉴赏活动中,中国传统象思维和语言表现出如下审美特征:创造性的审美特征,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特征,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具体文本,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方式,深刻剖析了中国古代"和"文化审美价值观造就的国人消极人格问题;试图为重新反思及构建当代中国国民主体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12.
于坚的"事件系列"诗歌是其诗歌作品中极具叙事色彩且最能体现其新诗叙事特征的一组诗歌。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理论的叙事角度为理论基础,从人称、聚焦和"跳角"三方面分别对这组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分析这组诗歌拥有的其他诗歌所不具备的审美特性,以期对于坚诗歌在叙事方面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苗服承载了苗族人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文化。把"历史"穿在身上的苗族人通过其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向世人展现苗族人眼中的审美文化,他们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具象或抽象的图案纹样,讲述苗族眼中独特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充分表达该民族的审美文化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本文以生活艺术化为切入点,力图从苗服花纹的普遍性中把握苗族人的审美意象共性。  相似文献   

14.
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谋生、荣生和乐生,其中"乐生"为最高层次,既是审美目的之所在,又是休闲追求之所至,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内容。人们实现"乐生"的过程,正是获得自由、愉悦并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休闲的过程。文章从清代李渔的审美理想切入,梳理李渔审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总结其审美理想,试从存在的层次分析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并总结其中体现出的休闲学意义,对现代休闲的研究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是我国古典美学时期重要的总结人物,其美学理论十分丰富,尤其是其现量说中含有的"当下性""直感性""整体性"三种含义,与我国当代民族审美教育有很多契合点,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以及"现量说"与当代民族审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家庭的变革与社会的改造与完善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至今该地区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礼俗习惯,这种传统礼俗的延续孕育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先生育,后结婚"现象近几年来在莆田农村地区甚至城镇盛行,选择这种方式的人群主要分布在80后和90后。本文主要通过对该现象的现状、成因以及从中延伸出的一些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一个非常简明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我们正是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图形分析,结合中国古典文献的描述,发现"康""享""游"这三个生活文化密码。通过对密码的破译,我们还原了中国文明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一个工作与闲暇和二为一的整体性方式。正是这种整体性生活方式,保证了生命价值的完整性。正是生命的完整性创造和持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通过对文化密码的破译重组,笔者构建了"康享游生活"的新概念,为当前的青少年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旅游养老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陈奇猷校注的《韩非子新校注》,是《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的修订本。该书与《韩非子集释》一样,不但没有“选择精良的版本加以校勘”,而且在校勘与注释方面均有抄袭之嫌,以致错误百出。研究《韩非子》者在引用时,不可迷信该书,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9.
吕向文 《文化学刊》2009,(2):157-159
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