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李之俊 《体育科研》2005,26(5):66-69
次最大强度训练对经过长期训练的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提高作用甚少。研究发现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训练(HIT)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但是,关于高水平耐力运动员 HIT 的相关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方案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生理适应以及肌肉损伤的影响。方法 45名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上肢HIT组、下肢HIT组和对照组,每组n=15。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上肢HIT组和下肢HIT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分别进行4周(2次/周)上肢或下肢HIT方案训练。于实验前后通过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睾酮(T)和皮质醇(C)含量。结果上肢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上肢HIT组最大有氧功率(MAP)增加(P<0.05),下肢HIT组乳酸阈功率(P_(LT))升高(P<0.05)。下肢Wingate实验时,下肢HIT组第4次全力蹬车时的平均功率(MP)和峰值功率(PP)上升(P<0.05),第3和第4次全力蹬车时的血乳酸下降(P<0.05)。下肢HIT组T/C比值上调(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上肢HIT仅改善上肢有氧运动能力,而下肢HIT则同时提高上肢有氧运动能力和下肢无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高强度训练(HIT)与高负荷训练(HVT)模式在竞技体育的田径、游泳、皮划艇等项目中,已成为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该模式也已引起世界健美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该模式已成为许多世界高水平健美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健美项目中还没有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了跟上世界竞技健美运动发展趋势,填补我国竞技健美运动负重训练模式的研究空白,该文结合中国优秀健美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对HIT与HVT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根据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原理,对筛选的12名国内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运用肌电采集系统、等动测力系统、三维人体扫描系统等实地测试备赛期12周训练中采取HIT与HVT模式的相关数据,通过生化监测系统,追踪受试者训练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HIT与HVT模式对运动员机体状况的影响。结果 HVT对运动员静态生理生化指标、全身骨密度没有明显影响。而备赛期采用HVT会造成瘦体质量较严重流失,全身各区域肌肉发达程度差距加大;全身脂肪虽有下降,分布也有改善,但效果不是很佳;HVT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及区域肌肉力量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对肌肉控制与调动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HIT对帮助运动员保持肌肉含量及减少身体脂肪含量有非常积极作用,对身体成分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HVT;HIT对控制与调动肌肉的能力优于HVT。采用HVT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260 min,而采用HIT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160 min,两者相差约100 min/周,表明HIT模式效能更高。结论在备赛期,若运动员减脂的同时要减少瘦体质量,以降低级别参赛,则采用HVT模式;若运动员要最大限度保留瘦体质量、降低脂肪含量,则采用HIT模式效果相对更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知识可视化条件下,分析2008年-2019年我国运动训练研究领域科学研究演进规律,以及领域内热点与前沿的分布情况。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录的1428篇11年内关于运动训练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题录信息为研究对象。运行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题录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1年内我国运动训练研究的科学成果文献数量成下降趋势;发文量逐年下降,科研机构单一。文献来源主要集中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作者主要集中于邓运龙、李少丹、陈小平、仇乃民、田麦久;高频关键词集中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运动员;仇乃民、郝选明、肖国强、田麦久、田振军等成为运动训练领域中热点作者的代表;过去10年运动训练领域研究中,运动、有氧运动、知识图谱、热点研究、教练员等方面成为高突显性研究内容。我国运动训练领域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科研机构亟须广泛化以及研究深度亟须扩充。  相似文献   

5.
借助CiteSpaee Ⅴ(5.0.R1 S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CNKI收录的2000~2017年的核心力量训练领域相关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008篇相关文献数据分析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我国近17年以来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论文发文量、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科研机构、高产作者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力量训练领域文献量自2000年起,一直呈波浪式递增;研究热点与前沿集中在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训练方发、竞技项目实践等是研究前沿领域等;现阶段核心力量研究的主要期刊刊载量集中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其所占比例高达89.11%,这将提高我国对核心力量训练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我国未来运动训练手段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勇  李之俊 《体育学刊》2005,12(5):111-114
就高水平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最优化的研究加以总结和展望.高水平自行车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优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训练强度、持续时间、组数,间歇恢复形式(主动或被动)、间歇恢复时间,踏车节奏和成绩模型.这些变量需要根据训练时期、训练状态、个体身体反应来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无氧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ATP-CP是无氧功率的物质基础,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如冲刺、短跑、投掷、跳跃和足球射门等)均取决于ATP-CP供能的能力。一、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1.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这是因为,短于30秒时ATP—CP在运动间歇中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能量的需求,故间歇时间一般长于30秒,60秒或90秒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4种运动心理学期刊(《运动及锻炼心理学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运动心理学家》和《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2000-2005年发表的关于自我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数量分布、期刊分布以及研究重点的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心理学领域自我研究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研究主题包括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我调节和自我表现,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自我效能。特别指出,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将为理解自我的本质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长期运动训练和急性运动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心电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运动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大组:间训模型组(n=8)、急性运动模型组和对照组(n=8),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急性间歇运动组仅进行急性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n=16)不运动,在心脏模型制备时对照组随机分成对照模型组(n=8)和对照假手术组(n=8).运动训练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但对照假手术组只开胸穿线而不结扎.缺血/再灌注过程实行全程心电监控,缺血30 min、再灌注40 min后,测定血清心肌酶.结果:经间歇运动训练和急性间歇运动处理的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心肌酶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或P<0.01);缺血30 min及再灌注40 min间歇运动训练组心电图ST段、T波面积和QT间期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或P<0.01);再灌注40min急性间歇运动组心电图ST段、T波和QT间期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结论:长期间歇运动训练产生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急性运动主要产生抗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9,(10):916-920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一种耗时短、效率高的运动模式已广为大众接受并得到认可成功跻身最受欢迎的健身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体能的影响的科学研究进行综述得知,HIIT不仅可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也可以用于无氧能力的提高;HIIT不仅适用于一般健康人群,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人群还有癌症患者同样有着显著的训练适应。但不足的是对其安全性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