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梁晓龙 《体育科研》2006,27(3):9-19
通过对当前我国发展竞技体育实施举国体制客观依据的阐述,分析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研究指出,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制度,是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把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有机分离,有利于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根本制度,完善其具体制度;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资源、理论基点、价值目标以及动力等问题形成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举国体制"出发,结合我国举国体制的形成、奥运项目的设置、竞技体育的现状、大众体育发展、学校体育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现行的"举国体制"在局部已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割裂开来,有逐渐成为三个独立体系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省的竞技体育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也偏离了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内容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基本内容体系的逐一分析,指出各个体系之间既相对独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中,共同为实现奥运战略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以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目标一致、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能简单地用举国体制来替代体育体制。竞技体育是公益事业,属于公共事务,必须由政府来办。举国体制因为符合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有效。我国现阶段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是正常的、理性的。改革举国体制和坚持举国体制存在目标一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4月22日下午,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梁晓龙副司长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举国体制——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的专题讲座。粱副司长的报告从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曾经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形成的简要历史沿革、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发展现状、基本内容体系、实施举国体制的客观依据、举国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等九个方面深刻论述了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成功之路的缘由。讲座主题突出,语言朴实易懂,博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7.
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有效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予以分析,认为:从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初始条件,到中国竞技体育生产要素禀赋现实,结合中国竞技体育生产项目考察,中国现行的"举国体制"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及优势.然而从制度体系内部的协同性及与外部环境的相容性角度考察,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并未能发挥其制度优势,制度有效性不足,提出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效性发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为路径,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对中国竞技体育生成的历史架构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变革的走向。研究认为,举国体制的主要架构就是围绕着竞技体育发展而生成的中国特色的体育制度,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所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转变应在渐进的完善中逐步改革。此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也需要新思路、新跨越,需要打破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内在路径,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进行革新,重新对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系与运行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西周的“射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对这一源头的分析研究,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于“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于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谢韬与塞尼特的学术观点引出对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讨论,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提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建国初期特殊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对振兴竞技体育起到过极大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质疑"举国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其弊端是制约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瓶颈。最后总结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符合国家国情和社会的发展形势,当体制无法再创造应有的价值和效益时,多元体系的构建与共存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从建构主义视角对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中的国家利益进行分析.认为:国家互动建构了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而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又建构了国家身份;在竞技体育全球化体系中,国家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对手;在竞技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国家利益;国家身份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国家通过奥运赛场角逐,确定自己的身份,并且通过不断地参加奥运赛场角逐,维持和再造新的身份以利于获得源源不断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必然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是社会分层、人才与技术流动、竞赛体系及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已具备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基础条件。提出研制、试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体育界存在种种对体育举国体制不理性的评价,提出以理性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全面、系统、科学、客观、稳定的体育举国体制评价标准,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人们正确评价体育举国体制,还体育举国体制以历史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齐超 《体育科研》2014,(2):77-80
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民族传统体育保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正严重威胁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借鉴体育生态系统的观点,从主体、要素、层次3个维度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系统结构;从生产者、消费者、组织者三大生态功能类群的角度,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系统主体成分的独特性;从民族传统体育要素、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人文要素4个方面,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从核心层、交换层和外延层3个层次,研究系统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系统的动态均衡和高阶演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概述了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建设的状况;分析了在21世纪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向知识社会迈进,特别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建设体育创新体系的逻辑性、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依据体育创新体系结构框架进行体育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体育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相融通的体育知识服务体制和公共管理体制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我国体育体制的结构分析,剖析了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呈现的基本特点,认为举国体制的形成是因为资源不足和政治上的高度集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举国体制的改革成为必然,但改革是渐进式的。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体育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重构面临自身包容性差,表现形式落后,缺乏现代文明因素;民众文化自觉性不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低,传承机制脆弱等困境。提出应当通过吸纳西方体育中先进文化因素,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改进表现形式;增强民众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将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及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全民健身体系等对策来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李如松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3):14-16,19
乡镇群众体育是中国体育向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乡镇体育管理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对地方经济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宿迁市乡镇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共服务体系模式的转换为切入点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 ,分析了大学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内涵 ,论证了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及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明确了提高体育师资服务意识与加强服务内涵是高校体育融入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 ,它为大众体育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现状,认为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原因,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基础已经动摇或不复存在,缺乏保护传承体系。建议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的主导、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把保护传承和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