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下肢进行振动牵拉和PNF牵拉柔韧性训练,分析比较振动牵拉训练和PNF牵拉训练的不同效果,了解振动牵拉训练对人体下肢柔韧性的帮助,以便可以更好地将振动牵拉训练应用于实践和训练之中;研究方法:运用振动训练仪和PNF牵拉的方法对人体下肢进行柔韧性训练,振动牵拉训练组和PNF牵拉训练组各进行2min的柔韧性训练,振动组用POWER PLATE进行牵拉训练,振幅2mm,振频为30Hz。在柔韧性训练前、后通过坐位体前屈测量仪定量测定下肢柔韧度的数据作为比较的依据;结果与结论:振动牵拉训练组较PNF牵拉训练组柔韧性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振动模式中小腿肌肉的诱发激活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力量训练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但是,低频率的垂直振动与多维组合振动对下肢肌群激活特征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 分析不同振动模式下、不同振动频率的全身振动刺激对小腿肌群的表面肌电影响。对20 名健康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振动刺激能够增大肌 肉的放电量;但在多维组合振动中,随振动频率增加,肌肉的激活程度呈阶梯状递增,存在明显的强度梯度,并且在对肌肉的协调激活和针对性激活 上优于单维垂直振动。这为今后如何运用振动训练提供参考,为人们正确认识振动训练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解析、实验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14名健将级以上游泳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将振动训练运用在平时的力量训练中,经过9周训练后观察训练效果,以探讨振动力量训练对提高游泳运动员出发的反应时、出发效率以及转身动作改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9周振动频率为30 Hz,振幅为2 mm的振动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振动刺激能够有效的提高游泳运动员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对提高游泳运动员的出发、转身蹬边速度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振动训练运用在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经过8周训练后观察训练效果,以探讨振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改善效应。将16名吉林省速滑队女运动员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力量训练与常规训练和振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8周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为2mm的振动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速滑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效果。尽管8周振动力量训练对提高速滑运动员下肢肌群的最大力量无明显优势,但能显著性提高下肢肌群爆发力与耐力水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速滑运动员的下蹲跳成绩。  相似文献   

5.
振动波方向、频率对振动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方向的振动波、振动频率在振动训练中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人体在负重蹲练习时附加不同振动方向、振动频率的振动刺激,测量训练前后等速肌力矩峰值、功率等指标。经对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水平方向和多维方向振动波的训练效果要优于垂直方向;在15~45Hz振动频率范围内,振动训练的效果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振动训练采用水平或多维方向的振动波,以及振动频率大于30Hz时,可收到较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振动力量训练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振动力量训练是利用人体接受机械性刺激而产生有节奏的生物学反应而进行的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它还处于测试阶段,但在力量训练中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主要从振动力量训练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振动的生理学基础及有关振动系数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在现实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训练学领域振动训练以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而备受教练员和健身教练的关注。以网球运动员肩关节屈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实验前后组内测试的IsoMed有关参数指标可以推断,上肢一般力量训练方案和振动训练方案是有效的;(2)振动训练比一般力量训练在肩关节屈伸IsoMed有些相关参数指标上显示效果较好,即振动训练比一般力量训练使机体承受更大的负荷;(3)振动训练方法对网球运动员上手发球产生的影响与一般力量训练方法对其产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以湛江市体校12名14-15岁的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青少年跳远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认为:振动训练会动员跳远运动员更多甚至全部运动单位参加活动,提高跳远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能有效提高受试者的爆发力水平,增大运动员肌肉体积,提高肌肉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9.
振动训练以其独特的功效,在训练学领域由于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而备受教练员的关注。以网球运动员上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和双手反手击球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振动组运动员正手击球时的爆发力,在小阻力和大阻力下有明显提高,出手速度在小阻力下有明显提高;非振动组运动员中阻力下击球速度有明显提高。②振动训练能使小阻力和大阻力双手反手击球时的爆发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大阻力下的反手出手速度明显提高;非振动组运动员在大阻力下的爆发力得到提高。③振动训练在该实验中是有效的干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髋关节肌力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实验等研究方法,对10名跳远专项二级运动员进行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表明,在刺激频率为30~35 Hz、加速度25~30 m/s条件下,经过8周系统的振动力量训练,实验组的伸肌力量要比屈肌力量增长的幅度大,前4周训练后的屈伸肌力量增长幅度要比后4周训练后的力量增长幅度大,尤其是前4周训练后的屈肌力量增长幅度也比伸肌力量增长幅度大,但后4周训练后的屈伸肌力量增长幅度相差不大,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力量增长特征.  相似文献   

11.
力量训练方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不断细化与发展,力量训练经过了传统力量训练到电刺激训练又向具有时代性的振动力量、核心力量和功能性力量训练方向发展,新兴力量训练方式的出现使得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各种力量训练的优缺点及针对性,以致在训练中盲目追求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而忽视针对运动员所需力量提高的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阐述几种力量训练方式的产生及应用,分析几种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在针对提高运动员力量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教练员在力量训练中选择适宜的力量训练手段,达到提高专项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我们已经开发出并应用到国家举重队的振动力量训练样机,能够满足振动训练的要求,但其控制系统却过于专业化,操作不够简便、不能控制时间以及仅能实现单机控制。本文利用VC++6.0完成了振动控制系统软件的编写,开发设计出能够同时控制多台训练样机的软件,充分发挥体育理论、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作用,真正体现为体育运动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形式振动训练中下肢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半蹲姿势下,垂直振动和多维振动刺激所引起的下肢不同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振动刺激均能诱发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募集,增加肌肉的EMGrms值.但多维组合振动改变同群肌肉内和前后肌群间的支配比例关系,为科学运用振动训缘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美国产Power plate pros5TM振动训练器,对武术套路专业学生进行振动训练,经过十周系统的训练测试振动训练对其柔韧性,下肢力量以及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振动训练后武术套路运动员竖叉横叉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肢柔韧性得到了增强;振动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立定跳远无显著性影响,对纵跳高度存在显著性影响;振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从而提高武术套路整体演练水平,优化了传统力量训练,是对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振动训练延缓废用性肌肉萎缩(SMDA)进程的分子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模型对照组(B)、每日振动训练组(C)和隔日振动训练组(D)。RT-PCR测比目鱼肌中IGF-1及Akt-1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测Akt-1和磷酸化Akt(pAkt-Thr308)的蛋白含量。结果 (1)与A组相比,B组、C组及D组右肢比目鱼肌湿重、肌肉湿重/体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2)与A组比较,B组比目鱼肌IGF-1 mRNA、Akt-1 mRNA的表达和Akt-1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比目鱼肌IGF-1 mRNA、Akt-1 mRNA的表达和Akt-1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3)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Akt-1磷酸化水平均有下降,D组大鼠萎缩肌肉内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振动训练可能通过IGF-1/PI3k/Akt1信号传导通路延缓SMDA,且不同间隔振动训练会对SMDA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每天振动训练干预的效果要优于隔天振动训练干预。  相似文献   

16.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of metabolic (hormonal) study of dosed vibration training (DVT).The author presents vibrating train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anabolic steroids on the basi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types of stimulants - forbidden (doping) and non-medicinal non-invasive, relating to permitted physical mean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androgens (testosterone),corticosteroids (cortisol), thyroid hormones (thyroxine,triiodothyronine),hormones of adenohypophysis (prolactin) increased under the effect of dosed vibration training.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 hormones have no changes under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with the use of a synthetic anabolic steroid (retabolil).For the duration of a limited period of time (1 microcycles) dosed vibrotraining causes a more powerful secretion of testosterone than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with the use of anabolic steroids. In this case,the overall time sp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VT training program comprises not more than 15% of the time spent on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exerci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