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1)探讨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活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2)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两个变量在体育锻炼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7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预测效应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也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链式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61-466
目的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573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强度较低,体育锻炼时间表现良好,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专业、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向上,且行为态度相对较好。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行为和目标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19.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关系以及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而加强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提高其身心素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锻炼态度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34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然后采用逐步分层回归分析对家庭功能、自尊和体育锻炼态度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1)大学生家庭功能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呈显著性正向相关,且家庭功能正向预测锻炼态度;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0.01),女生家庭功能的得分高于男生(35.08>34.5);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水平和家庭功能水平在一定能程度上低于本科生(43.31>41.26);住址为省会城市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大于其他市辖区县(44.97>39.08);(2)大学生自尊在家庭功能与体育锻炼态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β=1.185,P<0.01)结论(1)不同年级、性别和地区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有显著差异,家庭功能对锻炼态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2)家庭功能是通过自尊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对华北地区10所大学体育、文科、理科1250(男662,女588)g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高于文理、理科大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体育锻炼因素不同有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对社会支持专业类别差异造成的影响不如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向对其产生的影响大。提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通过体育锻炼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前部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和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从自我效能感与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态度影响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模型。基于间接态度测量的思路,采用模糊评价理论,研究了不同大学生群体体育锻炼态度测量的方法,并以绍兴市大学生为例给出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体育锻炼参与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群体和正常体重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在运动自我效能、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信念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提示以上四个因素可能是制约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个体与人际层面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以浙江省5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育锻炼等级、自我效能、行为态度、行为认知、教师支持以及同伴支持6个量表进行测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得到个体与人际水平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模型。结果显示:锻炼自我效能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重要因素,人际水平中同伴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同伴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大于教师支持,教师支持通过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与态度影响体育行为。研究认为,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促进中应关注同伴支持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影响手机成瘾的内在机制,并构建2者之间的模型。为实践干预手机成瘾行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人际关系困扰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扬州市某高校588名在校大学生(年龄:M=19.24岁,SD=1.20)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困扰、手机成瘾倾向和领悟社会支持均两两相关(p<0.01);体育锻炼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β=-0.15,95%CI[-0.28,-0.01]),自我控制(β=-0.07,95%CI[-0.14,-0.02])和人际关系困扰(β=-0.03,95%CI[-0.06,-0.01])分别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既可以调节身体活动影响手机成瘾的直接过程(β=-0.15,p<0.001),也可以调节由人际关系介导的前半部分路径(β=-0.09,p<0.05)。结论 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困扰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水平对这一过程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2名体育社团大学生和1860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比较低;(2)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非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3)体育社团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大学生的锻炼氛围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社团大学生健康状况显著性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宣传,通过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提供社会支持与帮助,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0.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