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理论-实践-理论”方法论,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改革,对学生健康有促进作用;同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范国梁  谭华 《体育学刊》2005,12(1):81-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单纯生物体育观时期,生物与心理相结合的二维体育观时期,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时期和人体育观时期等4个历史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是沿着其逻辑起点由单一生物学科向多元学科发展的,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本质和规律认识逐步趋于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3.
隐性体育课程是以显性体育课程为载体的,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职教体育要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服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学校体育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职业教育隐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树立为学生职业素养服务的教育理念,科学地选择具有职业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合职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职教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何为健康,人们从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心理模式,身心统一模式各个角度,对健康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与阐释。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体育起源学说中,有一种学说是"体育起源于  相似文献   

5.
王蕾 《体育世界》2011,(3):37-39
“快乐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依据行为科学,学校体育学等学科理论,通过对体育教学和文献资料等总结和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指导思想,以及对快乐体育内涵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思想观念,为促进高校体育改革提出了在“快乐体育”发展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6.
国外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从理论研究来看主要包括体育权利、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享有和对公共体育政策的评价反思。从实践来看美国的"健康公民"计划、英国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日本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共同发展的做法,以及其它国家多个社会组织协同合作的方式,能够有利地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同时社区体育中心是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践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梳理美国社会工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服务的历程,厘清其不同时期的主张与实践策略。研究发现美国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运动员服务的特点和经验:青少年运动员现实需求与“青年崇拜”文化的内在驱动;资源共享与规范化发展是其外在保障;社团模式是主要的运行机制;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以及全球推广是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的青少年运动员服务的启示:关注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鼓励社工力量介入竞技体育服务;探索社工与体育领域跨界合作的方式,达到资源共享效果;高校助力社工介入体育实践与理论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学体育教学的"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东 《体育学刊》2003,10(1):124-126
依据有关教育理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为切入点,构建了中学体育与健康实践教学的“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管理科学化。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第一性的,理论是第二性的,同时理论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往复,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理论产生于竞技体育管理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竞技体育管理实践,从而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与实践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实践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需要的理论体系。该体系结合传统体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与发展的共存性,分别予以分类,使之形成一套理论框架模式。在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内容上,将原生形态的传统体育内容通过继承和改造,达到符合现代体育活动的需要,是创新发展和进一步开拓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对苏州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对苏州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场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苏州老城区社区体育环境设施已成为影响居民健身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极不相称。针对苏州老城区的特点提出,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结合古城区改造,规划好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引导居民健身锻炼消费;经营性体育场所转变思路,将服务重点转向中老年群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必经阶段。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时间短而集中、形式单一,实习指导不力以及先理论后实践的错误假设造成了实习功能的萎缩,从而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一个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教育实习或者见习的全程化教育实习模式,通过任职前教育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情景,期望能够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减少新手教师适应期,从而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3.
探讨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认为"反思性实践"理论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发展,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性实践"使反思自主性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论述素质教育的概念、特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即,转变学校体育教学观念;把健康教育和学科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新的学校体育与保健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对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终身教育的观念在逐步形成,在学习方式上更愿意采用辅导与自学模式,要求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部分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持被动态度,有的培训院校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规律不了解,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教学课,分析拓展训练教学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实验后女子的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及立定跳远和800m的成绩,男子的肺活量、立定跳远和1000m跑的成绩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男子和女子的肺活量及和800m(女)、1000m(男)跑的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相对于普通体育教学课,拓展训练课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耐力能力和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对体育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因素,从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体育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认为,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当加强专业及教育理论教学、强化体育教学技能训练、重视教学实习指导。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龚婉敏 《体育学刊》2001,8(3):80-82
围绕高等学校在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中,大学生在体育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研究。提出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材、课时、成绩)按1:1的比例组织实施的改革设想,改变传统的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的教材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加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万茹  莫磊 《四川体育科学》2005,(1):113-115,118
以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体育学习能力的内涵、构成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并提出培养建议,旨在为学校体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体育科研方法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提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科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范围扩大,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明显增多,文献检索意识加强等。揭示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当今体育科研方法的研究趋势,旨在为建立具有体育科学研究特色的方法学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