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学“小龙”。年幼的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武术。每天将自编的棍法拳法乱舞一气,爷爷为我挂起的沙包不知打烂了多少。小伙伴们都称我为“武痴”。 14岁那年我终于进入了一所全国知名的武术学校,真不知当时  相似文献   

2.
裴向军 《中华武术》2002,(11):61-61
本文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中华武术》的深厚感情,在此仅节选其中两篇。——编者 2001年6月27日 明天就要离开学校了,今天上午到图书馆将2000年全年的《中华武术》都买了下来。虽然这12本自己每本都读过,甚至有些精典的东西自己还能脱口而出,虽然再有6000里路才能到家,但我仍然心甘情愿。正是由于对武术的热爱,使我在学校  相似文献   

3.
武冬 《中华武术》2002,(12):33-33
2002年7月12日,有幸参加了张文广教授的《我的武术生涯》一书首发式,喜获由武术泰斗亲笔签名的赠书,兴奋之余一夜读完了全书。  相似文献   

4.
周建国 《武当》2014,(3):59-61
一、习武历程 我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吴家窑镇,也许是受家乡那种浓厚的武术氛围所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有幸结识本村老拳师李有德师傅,跟随他学习传统长拳,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招一式都是用泪水和汗水泡出来的。小时候的我,个性虽然顽皮,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伟大文豪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什么书都是吗?我认为一部好书的问世才算是为人类进步支上了一个新的阶梯。最近,我读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刚出版的《徐才武术文集》,可以说,这部好书为中华武术事业健康发展、进步向上支出了一个新的阶梯。这部书收集了徐才同志近十  相似文献   

6.
我珍藏的有关武术竞赛的工作证件,想必也有百余件。虽然它们大小不一,形状不等、图案不同.规格,颜色各异.但都是我参与的每一次武术赛事的见证和宝贵的文史资料。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剑道代表团第一次访华.在北京东长安街体育场(现北京饭店对面长安俱乐部)举行表演。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第一  相似文献   

7.
剑宇 《中华武术》2004,(3):55-55
专业练习武术已近六个年头,为了探求武术真谛,传统武术和散打我都用心练习,虽然年数也不算太多,但武术已溶入了我的生命中。为了达到理想中的高境界,我拼命地训练,四处奔波,单单训练日记便写了几大本,里面详细记载了我每天练习的内容和不同时期的心得体会,可见用心之深。回顾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我发现训练过程中出现过很多问题,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因  相似文献   

8.
《当代体育》2009,(22):80-80,F0003
法布雷加斯知道很多人摆过这个POSE,就像很多人都要用“我爱你”对自己钟爱的球队表白,但每个人都无从选择更多,就像日出日落,生命的落脚,注定了,法布雷加斯要以枪手的身份上路。  相似文献   

9.
肖灿 《中华武术》2000,(6):52-52
我看了第4期“武友沙龙”栏目中陈伟同学的自述,很为她决定远离武术感到惋惜。 我以为,其实有很多热爱武术的人都是在忍受着寂寞与孤独的。星光下,刀冷剑寒,子然一身。或许,若有掌声、喝彩和月桂树的花环,就不会再孤寂了吧?可事实总是“知青少,弦断有谁听”。我也好害怕独自练武,终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武术那种气壮山河、势冲霄汉的气势吸引了,但直至入大学,才有机会与武术结缘,被选入校武术队。不久,我参加了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当时,队友们捷报频传,我却战绩不佳。之后,…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武术!因为它使我变得坚强,能时时让我超越自己.去迎接一个个新的挑战。挑战未来、充实自己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意义昕在。为此,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来追寻我的武术之梦。  相似文献   

11.
说来,我与武术结缘纯属偶然。七十年代后期,我才接触武术,在一次出访外国时萌发了让武术走向世界的念头。 1978年,我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在南斯拉夫从首都贝尔格莱德去海港城市斯普利特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小镇歇息时,蓦然看到一幅海报是介绍“功夫”影片的。当时,我油然产生一种思绪,心想怪不得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功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连国外的一个偏远小镇都有“功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此感到自豪。平时只是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别人练武术,自从学校开展这项运动后,我终于可以亲自练一练了,我的心中别提多高兴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我是怎样学练武术的。俗说话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两句话如果用来表现我们练武术的话,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看武术,但不练武术,是武术的圈外人,对“散打王”争霸赛说一些外行话。 “散打王”赛事是武术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表现出一种美。在运动员健硕的身体内,奔涌着饱含生命激情的热血,一股阳刚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坚毅的目光中流露出自信;在拳来脚往、龙争虎斗的摔打中,表现出力量与力量的撞击,意志与意志的抗衡;挥洒的汗水中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反映了拼搏奋进的精神,不论胜负如何,都是一种追求向上的努力。这种激越雄浑、壮烈豪放、闪烁着生命火花的美,切切实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些也许就是为许多观众所接受,特…  相似文献   

14.
我思念湘湖,武术的湘湖……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2019年10月24日收到《中华武术》杂志主编李平女士微信,转给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邀请函:“2019年杭州萧山武术文化湘湖论坛”将于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时代武术改革与发展战略构想’邀请出席。  相似文献   

15.
瀚海鹤 《精武》2010,(3):66-67
张方先生的文章我一直比较欣赏。张先生是内功名家,近期他谈到练内家拳(内功)需经历易过敏、腿痒难耐、鼓脓包、膝盖刺痛、发早白等现象,这对于像我这样要经历过和一些正在经历这些现象的人来说确实具有指导作用。其实对武术爱好者来说,《精武》等武术刊物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但张先生的《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比较》一文却令我有些糊涂。张先生在文章开头承认传统拳术已经落后,随后一转以赵道新为例,不允许否定传统拳术,  相似文献   

16.
为学武闯少林路遇歹徒钱遭抢众百姓义愤填膺我是陕西延川县人,现在在嵩山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学武术,我能到这所学校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很爱看《中华武术》杂志,我想把我的一段经历写出来,请《中华武术》杂志的叔叔阿姨们给我登出来,好让和我一样想学武术的小武迷们能从我遭遇的事惰里接受教训。十年前,我刚刚五岁,我们乡里放了一场电影《少林寺》,几个大哥哥带着我去看了。这一看我就对武术着了迷。听说男主角是个武术运动员,我就天天学着他的动作比比画画,大人们都说我学得象,我就更起功了。比画来比画去,老…  相似文献   

17.
我和羽毛球     
也许,“陈爱弥”这个名字在香港羽坛会有人知,在国际羽联的名单上也曾经出现过。我爱羽毛球,它在我的生命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我毕生的事业;它不仅给我带来一切,还实现了我的理想——“周游世界”。我一直希望入选国家队,成为世界级的运动员,虽然此愿望没能实现。可幸我最终还能入选代表香港参加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如今,我退役多年以来,一直专心于培养出许多基础扎实的羽毛球运动员,为羽坛作出一些贡献。现在的我,还有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全力栽培我的儿子——钟瀚霖(YONNYCHUNG)。  相似文献   

18.
忆武友德泉     
陈平秋 《精武》2009,(6):49-53
德泉都走了十八年了,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时常想起他,他是我武术之路上真正的知音,我同《精武》最早的接触也是从他送我的武术书中有两本《精武》开始的,认识他后,我的眼前就展开了一个广袤的武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中国功夫”叫得很响,就连正在打劫的强盗,只要听到有人用中国话喊一声“中国功夫”,便会落荒而逃。提起“中国功夫学院”更是名闻遐迩,威震四方。中国功夫学院的院长、总教练就是河南籍旅美武术大师张宏超先生。张先生原籍河南省兰考县,1989年移居美国传授中华武术,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可依然乡音未改,对故乡依然一往情深。 张先生自幼喜爱武术,启蒙老师是当地的拳师吴年生。张先生随着吴老师练了五六年大洪拳、小洪拳等少林武术套路,走上了习武之路,从小练就了强壮的身体。尊师重  相似文献   

20.
龙振宵 《精武》2006,(10):56-56
我接触瑜伽比较早。在上初中三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瑜伽“洁肠术”。因我从小就喜欢武术,柔韧性比较好。在后来的练习生涯中也陆续在各类武术杂志中看到瑜伽,偶尔我也会找些瑜伽姿势来练习我的韧带。记得在15岁那年,我只用了1周的时间,就把我的柔韧性从普通水平提高到了可以轻松纵劈叉的程度。在后来的武术搏击训练中,每次进行柔韧训练时,我都会练上一阵子瑜伽姿势,而且配合呼吸。但是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去记过那些姿势叫什么名字,我只知道那些姿势大致的动作要领。瑜伽伴随我的练武历程一直走到现在。慢慢地,我已经不能满足于自己习练,希望能使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因为我有过做散打教练的经验,知道如果要做好瑜伽教练,并不只是会练几个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