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对青少年的教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其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不可回避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力。中国学校体育应发挥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冯霞  尹博 《体育学刊》2004,11(4):4-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其文化价值、教育内容和素材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不可回避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中国学校体育应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体育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的个性张扬,这种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中竞争、超越的精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点,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但由于西方文化体系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违背《奥林匹克宣章》的现实问题。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中国学者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奥林匹克国际化与奥林匹克全球化的差异性入手,积极倡导以交流、融合、吸收为特征的国际化的体育文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现实价值方面可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出发,探讨通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中华传统文化对如今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组织文化和多样性文化重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文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沟通与回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由“以人为本”向“以物为本”的逆变进程,揭示引起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嬗变根源;梳理澄清中国人文精神对奥林匹克的积极作用,分析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相融合的内在共性及其胎化的奥林匹克伦理价值的取向;加深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与认识,以期为我国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并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面临的文化冲突(1)奥林匹克文化的单面性与中国欲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贡献的良好意愿间的冲突;(2)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发展与中国传统的重文轻体思想之间的冲突;(3)奥林匹克的个性充分发展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性至上原则之间的冲突;(4)奥林匹克的竞争进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认为,两体育文化在科学基础、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和谐思想是两体育文化的共有属性,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与奉献.  相似文献   

8.
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方法,在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和哲学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上,探讨了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渗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世界体育文化表现出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地位的特征,这种文化的特性也使得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使体育运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背离奥林匹克精神的现象,阻碍了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可以为这种现状的改变发挥很好的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描述入手,分析了世界体育文化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深刻变化和1915年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巨大变革。与此同时,随着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研究与倡导,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形式之一的现代体育活动也开始逐渐地传入中国。这些西方现代体育活动的传入与发展,一方面对新兴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对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双方的碰撞和交锋促使更多的人冷静地思考中西体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为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步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不仅使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能更好地走进中国社会,而且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而由此出现的以竞技体育为特点的奥运模式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使得传统体育逐步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针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三者之间容易混淆等情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的词源、概念以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学术研究视角来说,这三个概念由于外延模糊且不一致,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互相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从政府工作角度看,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包含的关系;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群众体育发展到社会体育再到民生体育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名词概念的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群众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进行分析,找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切入点,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优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旨在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阳光体育运动”中,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增强青少年体质,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按照逻辑学的概念定义方法,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改造人类自身生物属性为效用的身体活动,并对体育属概念下的同类事物进行了判定,并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进行定义和划分,确定他们之间的基本隶属关系,即体育按阶层划分可分为民间体育和官方体育。民间体育包括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消失的民族民俗体育和民族内的近代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包括现存的民族民俗体育及其以外的传统体育;已消亡的民俗体育不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体育及其相关概念,明确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为我国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总体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不尽人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应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开展,这对于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发展学、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体育传媒的现状及体育传媒在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上的作用,阐释了体育传媒与中国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据辩证唯物观,从构成体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体育的本质。人、身体运动、体育意识是构成体育的3个基本要素:人是体育存在的前提和归宿;身体运动是体育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体育意识连接人和身体运动,成为体育的桥梁。体育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发展等而自主选择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体育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身体运动,作用于人类自身,促进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首先立足于国家相关政策总结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根据现状提出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不足,分析社区体育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策略,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整体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而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相互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19.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界定了体育的教育价值观的涵义,阐释了体育在转变健康价值观、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从当代中国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来看,小康社会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和人文教育价值,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有优势和不足,二者适时结合,将形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