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老能  李瑞林 《武当》2007,(5):23-26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元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  相似文献   

2.
朱伯伦 《精武》2006,(7):20-21
此套路兼融内外两种拳术的风格, 阴阳转换,刚柔相摩,迅猛剽悍,静如山岳,动则崩翻,完全有别于北派心意六合拳五行连环。其特点为外练劈崩钻炮横,内合肺肝肾心脾;五劲相佐,五行相克;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天下之大本在中,一气流行不止,演绎“田地万物运动变化大法则矣”,同时充分体现姬祖师“会  相似文献   

3.
祝大彤 《武当》2001,(5):16-17
习太极拳之道,一定要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进行,不得有随意性。因为修炼太极拳不是操练招法,而是动静相兼,身心双修之内功。周身内功相合、上下相随,而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形不可出现凸凹、断续、缺陷之忌,手上顶、偏、丢、抗则心里明白但又难以克服的毛病。提倡修炼者行功练拳要循规蹈矩,遵道而修。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自自然然,轻轻松松。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拳师陈王廷借用了宋代关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分二气为阴阳,阴阳相生而有天地的太极哲理,引用《易经》阴阳辩证观点,以动静、刚柔、内外、进退、分合、虚实、张弛、攻防、疾缓、曲直、左右等相对的动作组合成统一体.旧拳谱将这些矛盾统称为阴阳,故“太极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周流通畅,而得敛聚神气之法.练太极拳者,应以养心、生性、聚气、敛气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全身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难成功效.练拳者若善于掌握、运用这些古典朴素的哲理与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协调,气息畅通,达到坦  相似文献   

5.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6.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10):15-16
(接上期)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  相似文献   

7.
胡光锋 《精武》2006,(2):23-25
五势者,大、顺、拗、小、败。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按之有阴阳,行之似波浪,其变化无穷。五势变化合于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顺乎自然,合乎阴阳,亦合于人体之变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内属五脏,外属五官。如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脾属木,  相似文献   

8.
宋学玉 《武当》2007,(6):6-7
道教武术有内外之别,其根皆在“养”、“御”二字,乃与“道”旨相合,非唯太极、形意、八卦可以统代,枢密甚深。而道教内家拳独树一帜,具有“形不露体,内外兼修”的特质,故而历代嗣传者均将开诀  相似文献   

9.
戚建海 《武当》2005,(2):13-13
太极易图者,宇宙之缩影,浑圆之象也。神明府中之渊微,炼丹术之精髓,行功火候之妙门。太极之初,恍惚之象,两极未生,阴阳难分,故日无极。无极之象数为(零),有极之象数为(一)。自无而有,天地人万物道同。无极动而太极生,太极动而天地互恋丝相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太极之阴阳两仪生。阳主动而阴守静。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静相间,昼夜分明,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10.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5,(7):16-17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则能得中和之气。古人有:“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并且还说:“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而人则是“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1.
冉珠江 《武当》2003,(2):40-40
阴阳大道,先哲所秘。自全真龙门大兴以来,其旨多隐而不显,故世难得真传。今人所学所论者,多为清静孤修也。不知天地化育,阴阳双修之奥妙,故多中途而废。已故仙学巨子陈撄宁曾讲:“古所谓金丹大道,实即南宗阴阳功夫。”愚认为,学道者不可不知阴阳之道。  相似文献   

12.
舒佑辉 《武当》2013,(5):15-17
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在气"。其理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练太极拳真的"不在气"吗?一、什么是气(一)老子、庄子论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的干扰,可保人之先天"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太极拳修炼有术者,可"老来练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见《庄子·知北游》)。"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内家拳,其理相通,取名同出一源,都是由古代太极八卦图取义得名。要知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是大字加一点,所属指事字,盖大之有加焉。“极”,本是指屋极,取义为顶端或最高点。“极”又加“太”字组合,说明此量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太极即太虚。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相似文献   

14.
李之田 《武当》2007,(9):15-17
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太极只是一个混沌的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太极包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属内家学术,练的是动静两功,内外双求,性命双修,以心意行气为法则,以内外双求为宗旨。从无权入门,静极生动,动分阴阳而成太极,再在心意的主宰下,运行阴阳二气,通遍周身内外,引导匹肢百骸通过开合、动静、虚实、松紧、升降、吐纳.收放、蓄发.伸屈、长短、刚柔.进退、顺逆、卷展等运动体现太极阴阳的变化,经过长时期的修炼,逐渐向太极太和顶峰攀登。然而现在不少太极拳习练者,没有真正领悟或忽略了太极之真义,把太极之形与太极之气分割开来,虽练习等年,收效甚微。首要的问题是:怎样练功?如何培养内气?本文所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17.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8.
击拳道     
刘焕军 《武当》2005,(11):36-37
武术之道在于阴阳辩证。所谓“道”,则是衡量一切运动学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基本法则。道合乃为一气,混元之二五为尊。二是阴阳,五是五行。由此能衍生出养生、健身、防身、表演、技击及竞技竞赛等。这里主要说的是技击之道。  相似文献   

19.
道起源于中国。用太极图表现较为明确的哲学观念,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及人性认识的高度概括,是万物生变的本源和法规,是中国文化的精义所在。老子在《道德篇》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养生者认为遵循这一基本法则,体现了阴阳和合,天人感应,合乎人体内外环境的自然规律,才是长生之道。  相似文献   

20.
三皇炮捶拳属于内家拳,传入北京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这门拳术是技击与气功相结合的拳术,强调“以气为主,以理当先;上步有情理,脚下有圈劲”。沉稳刚劲,内力充实;快猛巧捷,飘忽轻灵。发力气劲合一,刚柔相济,气势勇猛。归纳起来有四大风格特点: 一、简练朴实。大道至简至易,合于阴阳天地之道。简练朴实,舒展大方更显其高雅。外表虽是粗拳笨腿,内情却精微异特,朴实无华,刚柔相济,阴阳变化之妙,非师授加实践揣摸不可得。 二、沉稳刚劲。要求桩功实,两腿稳健有劲,机体松静自然。提携天地,天人合一,沉稳放松,有利于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