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漫话五行捶     
杜子宇 《武当》2011,(9):14-16
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集中代表,也是李瑞东先师的代表作。五行捶响誉武林,名录典籍,成为李派太极拳弘扬较广的拳法之一。本文在此谈谈笔者修炼五行捶的感想:一、文化理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借拳练内功,拳显法于外,功运化于内,而拳功之本的文化哲理更隐于秘。故说"学拳容易攻理难"。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底蕴、造化机理恰恰是指导文修  相似文献   

2.
刘志良 《精武》2005,(12):50-50
顾名思义“形意太极”就是形意拳与太极拳的有机组合。形意拳与太极拳同属内功拳法,同属内功拳法,都有数百年的流传史,李氏形意太极拳取期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并创新,形成了能养生、可技击、讲理法、通道义、简单易学、学之能须知、用之能行、有特色的拳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若愚 《武当》2009,(3):42-42
2008年12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太极名家祝大彤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著作——港版增补《太极内功解秘》、《太极解秘十三篇》修订版,以及台湾版《太极内功解秘》、《自然太极拳》、《太极内功养生法》、《太极解秘十三篇》等。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自创立以来,即以拳理和拳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套路和推手并重、养生与技击结合的鲜明特色开武林一派新风。时至今日,太极拳更为世人广泛传习,奉为至宝。在这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更有必要对怎样继承太极拳的优秀传统、保持其鲜明特色进行深入地探讨,以促进太极拳更好地普及和发展,发挥其在全民健身的中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人类。 一、拳理和拳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太极拳的优秀传统。 纵观太极拳从创立到不断发展的历程,应该说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是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拳理和拳法并重为历代太极拳名家所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胡伟容 《武当》2006,(8):13-14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内家拳讲究内功修炼,因此,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笔者上世纪80年代拜广东省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王华新为师,20多年来潜心修炼太极内功,一有所悟得即笔之于纸,以期毋忘。笔者深知脊髓?化功对于练好太极拳之重要性,经过数年实践,从“身知”中悟到腰脊在  相似文献   

6.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八个字是太极拳法和某些内功拳法所特有,他种绝大多数运动、日常行卧起坐、劳作及绝大多数外功拳都不具有这个特性。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武当》2011,(4):15-16
深研太极拳,特别是推手和技击的拳艺,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拳法。一、听劲"听劲"是太极拳教学传承下来的术语。  相似文献   

8.
吕士英 《武当》2012,(2):19-20
太极拳之理内涵深邃,博大精深,毕其一生,难学一二。20年来,我专练太极拳(含多种器械),对拳理拳法稍有涉足,深感受益匪浅。现以自己的长期实践就太极拳的"圆"、"正"、"松"三个方面,谈些肤浅看法,愿与武林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太极圆功     
魏刚 《精武》2007,(7):54-57
太极圆功外形简单内涵丰富。因为太极圆功的劲力贯穿了拳法始终,故习练者若依照此法长期苦练,即可把太极拳所包含的劲力练上身,然后把这个劲力带到套路中、带到器械中、带到推手中,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太极圆功包含了许多武林前辈的心血,现在我把它整理成文介绍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以便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沈明 《武当》2013,(7):24-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11,(2):2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吴忍堂及弟子关宝君。吴忍堂先生,1949年11月生于西安。自幼随父学习道家内功及中医之术。1961年拜父亲挚友——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先生门下学艺,深得恩师喜爱和器重,精心严教,悉得太极真谛,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正宗传人。吴忍堂先生现为西安市武协常委,武当赵堡太极拳悟清拳法研究会会长、总教练,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并担任多个社会团体、武警部队的武术顾问和教练。入编《中华太极人物志》、《中华传统武术精英》、《中华传统武  相似文献   

12.
若愚  武俊  刘伟 《武当》2009,(12):I0001-I0001
由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主办,武当山武术局、武当杂志社、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太极拳协会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地化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办的华夏武术精英演武大会于11月6日-8日在武当山逍遥谷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化研究所、贵州省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太极拳协会、湖北长江文武学校等十几支代表队的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七八家武术相关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各路武林豪杰竞风流,共同演绎传统武术之魅力。  相似文献   

13.
沈明 《武当》2013,(7):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针对这种练功时"缺理少法"的情况,本着"大道至简,科学修炼"的原则,敝人斗胆在此浅谈修炼太极内功的三步要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07,(4)
李经梧(1912——1997),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大师,内功养生家。祖籍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正宗传人。早年从刘子源习秘宗拳,后于北京又先后师从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王子英、胡耀贞诸巨擘,精通吴、陈式太极拳械,兼采孙式、杨式拳劲法,融汇贯通,自成一家。上世纪40年代已蜚声武林,为“太极五虎上将”之一,担任北京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推手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为首都武术社理事,在铁道部、北京工会、中科院、卫生部等授拳,为北京武术队教练,多次出任北京武术裁判长及全国武术比赛裁判、仲裁委员等。1956年,他荣获北京市武术运动会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第一届武术运动会获“金牌奖”。参与了国家体委组织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的编订工作,为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的演示者。1959年,调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专业拳师。生前曾兼任河北省运动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是式、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秦皇岛市武协主席,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北戴河区政协副主席。1984年,在武汉首届国际太极拳(剑)观摩大会上,以“太极十三名家”身份与会。参与《陈式太极拳》一书的初稿编写工作。1964年,于《体育报》发表《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1986年,出版《太极内功》披露密传功法。1993年,编著出版《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李经梧毕生献身太极拳事业,传功育人,德艺双专馨,内外双修,内功深厚,推手精湛,而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好学不倦,无武界之陋习,有大家之宗风,是20世纪杰出的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祝大彤 《武当》2001,(5):16-17
习太极拳之道,一定要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进行,不得有随意性。因为修炼太极拳不是操练招法,而是动静相兼,身心双修之内功。周身内功相合、上下相随,而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形不可出现凸凹、断续、缺陷之忌,手上顶、偏、丢、抗则心里明白但又难以克服的毛病。提倡修炼者行功练拳要循规蹈矩,遵道而修。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自自然然,轻轻松松。  相似文献   

16.
李驻军 《精武》2009,(8):52-53
洪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经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几十年的研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它拳法之优,并融自己的研究、技击心得创编而成,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整个拳法以螺旋缠丝劲为基础,以“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为主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者开辟了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爱萍 《体育科学》2003,23(6):20-20
1引论 太极拳--这项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实践中,向人们证实是一种良好的健身运动,并且又是一付防病、治病的运动处方;这是由于太极拳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间和军队中的各家拳法,并吸取了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这样,就使太极拳成了一种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在锻炼时,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颜胜 《精武》2010,(8):52-55
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宁,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王大陆 《精武》2010,(6):71-73
当我再次提笔和大家讨论李氏形意太极拳内功的时候,有朋友问我李氏形意太极拳内功是不是和别家拳种的内功不一样,针对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继续研究一下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内功。  相似文献   

20.
李滨 《武当》2000,(5):32-36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道学经典之一。它以其广大悉备而又言简意赅,乃成为修真悟道的经典著作。太极拳术是武当道教内功修炼之动功形式,它深刻地汲取古典哲学,特别是《阴符经》的道学思想。本文作者通过逐篇逐条地对《阴符经》的经文独出机抒地语译,直指其玄机奥义,并且与《张三丰太极法说》和王宗岳《太极拳谱》之基本理论、经典歌诀以及先贤语录进行汇通互释,揭示了太极拳科学所蕴涵的“阴”性思想文化特征与技术真谛,对于太极拳乃至内家拳法入门引路进而登堂入室以及深入研究,都具有启迪意义。因此,本刊特隆重推介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