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咏梅 《精武》2014,(36):222-223
随着国家全民运动的展开,终身体育的理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作为终身体育基础的学生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理念,怎样在高校中逐步推进太极拳教学,是该文讨论的主要问题。该文对终身体育的背景、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意义、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情况的对策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刘希斌 《体育世界》2012,(6):136-137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突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特色,满足高职学生的体育需求,而且很多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体育课教学形同虚设,所以,对高职体育健康课进行改革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高职体育健康课改革也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对课的内容,方法、类型等进行合理安排。使得体育课改革落到实处,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社会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王崇菲 《精武》2014,(4):69-69,71
太极拳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师生的喜爱,得到了很好的普及。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教学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开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高职院校太极拳运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拳段位制教学的创新,希望为太极拳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了解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并加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郑道凡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44-144,146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传统的艺术,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身体是十分健康的,并且能够让自己保持正确的心态,在高职院校中,也有太极拳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这项传统的艺术,我国的教育还是看得很重的,希望通过太极拳教学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让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么,在高校院校中,又有哪些教学方法呢?对学生的教学又有何意义呢?因此,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德旭 《体育风尚》2021,(5):179-181
在高职院校中,体育课也是学习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将思想政治建设和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体育课也不例外,是思想政治建设和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载体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喜爱体育课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方法,对太极拳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上主要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太极拳内涵讲解缺失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以求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邢刘峰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219-219,22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武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目前社会公共体育中较为常见的项目。不管是对于人类个体身心健康,还是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也将太极拳作为主要的教学项目。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对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的思考及对策。分析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基本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有效对策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9.
熊冲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4):428-429
近几年,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体育厌学",体育教学中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报着无所谓的态度,时常发生躲学、厌学情况。为什么学生厌学体育?可能与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我们应该顺应改革大潮,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出发寻求到"治理"体育厌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力 《灌篮》2021,(3):89-89
高职院校体育课是美育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传统的体育教学高职学生处于被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新课程对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当将“被动的要我学”转换为“主动的我要学”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西部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西部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开展现状、体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对待体育课评价,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不尽人意,对"终身体育"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目前西部高职院校的体育器材、体育场地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建议:西部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体育场馆建设,改善体育锻炼环境,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顾问 《体育世界》2010,(9):76-77
太极拳这一具有较高健身价值传统的运动项目.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必修教材普遍开展。但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不高,我们应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抓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契机,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李颖  孙雯 《拳击与格斗》2023,(1):109-1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强健学生体魄的主要途径,而网络信息化体育教学方式已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有效拓宽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范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路径。本文旨在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杨宝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61-61,8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运动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学习效果上来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传统养生观,而且通过学习太极拳,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作用。另外,太极拳运动由于不受场地、器材设施的限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师伟 《体育世界》2014,(12):99-1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因此文化与心理素质差异较大,对于学校所设课程的接受度大不相同。体育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高职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模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激发高职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多元情境创设进行了探讨,开拓了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杨忠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443-444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问题而不被学生喜欢的归因,就如何完善体育课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终身体育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等核心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高职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文章结合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基本特点,从高职院校职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呼唤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论述了作者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教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作为高职院校整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健全学生人格、传承体育文化的重任。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基本途径。随着互联网教学平台的高速发展,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快速兴起,但关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相关混合式教学研究相对较少。而作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组成部分的徒手健身项目,具有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高度融合的特点,非常适宜进行混合式教学。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而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其发挥的育人作用不够理想。本文通过研究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特点,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乏的根源,志愿服务活动的功效,最终构建了以志愿服务活动来充实、修正传统的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傅斌 《搏击·武术科学》2015,12(1):52-53,56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进修途径、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用的时机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普通高职院校教师太极拳教学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培养对太极拳进而对武术浓厚的兴趣,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