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比较发现:两标准的测试项目、评分体系有较大的差别,但是都符合各自的宗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评分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相比普遍偏高,与学生的真实体质健康状况不符;其选测项目的设置、奖励的制定仍然存在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制情况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背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先后推出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等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也有待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如在体质的测试内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中重复“测试”的内容较多,加重…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测试内容、评价标准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了学生对新标准的情感选择,探讨了实施新标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以求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考核内容,结合新生体质的实际情况,我们调整体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在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及身体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以我校95级新生一年的体育教学为例来分析教学效果和探讨实施《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中的情况分析,并与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可比性指标相比较,其结果证实:部分普通高校与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别。《标准》作为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体现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尺度。无疑,它将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其调查目的在于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为提高和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有益于职能部门制定政策。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25日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以下分别简称为《标准》、《实施办法》),并规定从2003年起,50%的中小学校要实施《标准》,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此前,《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来,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在,国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新的《标准》,作为一项体育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李国锋  褚哲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51-452,438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被"实用化",致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阶段性效果不佳。试图利用大学体育课程资源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研究,从形式与内容上改变参加测试的大学生为测试而测试的现状。真正意义上让大学生从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及身心的愉悦,最终实现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刘婷婷 《精武》2012,(14):69-70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要求所有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旨在使学校和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膏饭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饭炼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对三峡大学实施《标准》的器材场地和经费,及《标准》实施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建议,以促进《标准》的健康实施。  相似文献   

9.
阳光体育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线性关系,故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为蓝本。采用综合法、变换法、辅助法、竞争法、替代法、调解法、分解法设计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内容相关联的阳光体育趣味运动项目,并选择其实施路径,建立其运作机制,以此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校园运动竞赛及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内容,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趣,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行为,逐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就施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以求《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得以顺利贯彻施行,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民办小学必须以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只有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使小学生身体素质能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根本要求,才能使民办小学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因此对山西省民办小学贯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不但有助贯彻和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而且为山西省今后民办小学体育工作和贯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锻标》测试在高校强有力的推行下 ,固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课内课外都在搞《锻标》测试 ,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又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爱好与个性的发展。体育课是大、中、小学的必修课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作为有机的、上下衔接的体育教育的两个方面 ,统一制订大、中、小学互相衔接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学生健康体质档案》实行分段目标管理 ,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体育课的功能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琼 《体育学刊》2003,10(4):95-97
在分析传统体育课成绩评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绩评定应包括健康、“三基”、爱好及特长评价3个部分,进而建立了以标准分为基础,能表达学生体质和爱好及特长的学生体育成绩综合评定方法,对科学、有效地评定学生体育成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余智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8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采用文献研究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对体育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体育素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各要素.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当前我国高校较为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大致有俱乐部型、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和三段型等5种体育教学模式,由于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等诸多优越性,它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何录兰  李勤  李群英 《体育学刊》2005,12(3):104-105
通过对湖南省20所中学的645名初一学生的同一标准测评和4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访谈.结果表明:城市组的水平明显高于乡村组(P<0.01),说明在实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城乡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组的及格率均偏低.并结合教师使用教材后的反馈信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总结实施经验,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便今后更好的全面贯彻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摸清了西安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体育开课 率、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经费投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 发展的对策,进一步探讨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几种体育教育思想形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育实践中存在四种不同的体育思想形态,它们是自然主义、实质主义、调和主义和怜悯主义。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兴趣”中心模式、“体质”中心模式、“技术”和“体质”双中心模式。通过对四种思想形态和教学模式的的分析和批判,建议并倡导“训练体育课”新模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李希周  何美娟 《体育学刊》2002,9(5):113-115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拔河现象”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一种矛盾现象。它的产生主要有大纲、教材对体育教学的制约;师生对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的差距;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等原因。因而解决“拔河现象”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宜多纲多本;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初中体育教学游戏化,高中体育教学选项化,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